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井盖所在位置是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年轻人经过此处还需放慢步伐留意结冰处,老年人经过时就更为战战兢兢。
B.他自信,若是再次遇到那个匪徒,绝对能拳打脚踢轻而易举的将他擒住。
C.正在千钧之力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设问)
B.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
C.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排比)
D.山坡上收几颗粮食,草场上养些牛羊。(夸张)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往往寄寓着深刻的道理。《孙权劝学》选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文言笔记小说《卖油翁》通过详写卖油翁沥油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B.诗歌中总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抒情诗《黄河颂》通过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抒发了磅礴的爱国激情,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长篇叙事诗《木兰诗》详写了木兰战后归来的场景,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慕功利、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C.小说主题一般隐藏在人物性格命运之中或人物关系背后。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令人感伤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各种思考;杨绛的《老王》中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借老王的命运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问题。
D.文人往往作文表达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敬仰。臧克家的散文《说和做》记叙了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张中行的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因为少时曾就读于洞庭湖畔,所以没有亲身登临过岳阳楼,何以仅凭一幅图画就以如椽大笔写下千古奇文?
B. 岳阳楼汴河街春节庙会被湖南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十三家春节特色文化地区。
C. 苏轼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被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D. 据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春祭大典也是范仲淹第五届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人”字写出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写出了早晨阳光的明媚。
B.颔联描写的是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C.颈联表现“山光”“潭影”之美,让鸟怡然自得,反衬人的空虚和寂寞。
D.尾联营造出万籁俱寂的境界。而那古寺的钟磬音,传递出诗人淡泊的情怀。
6、下列对《泊秦淮》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寒水”指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
7、下列选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姊妹zĭ 应和hé 人迹罕至 hǎn
B.棱镜líng 嘹亮liáo 混为一谈 hùn
C.匿笑nì 倜傥dǎng 美不胜收 shèng
D.祷告dǎo 徘徊huái 疲倦不堪 kān
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乙】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③徐君,徐君④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⑤。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⑥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过:此处指顺路拜访。④徐君:徐国国君。⑤嗣君:继位的国君。⑥县:同“悬”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持宝剑而行 持:
②饭疏食,饮水 饭:
③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去:
④传不习乎? 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然其心许之矣。
【3】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结合【乙】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栏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丛林间出现的,/起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载着皮帽 /胃考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病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素有“辽南第一山”美誉的大黑山位于金州古城城东,开发区北部,②对于金普人而言,大黑山不仅仅是一座本地每家每户都知道的名山,更是城市文化的地理坐标,凝聚着金普区域文化的精华。③魏晋的卑沙城、隋唐的石鼓寺、辽代的观音阁、明清的响水寺……等诸多古迹汇集于此,诉说着千年古城的岁月变迁。④凭借恢弘的气势、旖旎的风光,更使大黑山成为一张展示金普新区魅力的独特名片。
(1)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替换第②句中划线部分的内容。(不可改变句意)
(2)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中有语病,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 ,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
(6)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 》)
(8)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12、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出自《朝花夕拾》。该名著是鲁迅描写__________的散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新华中学校报准备出一期《朝花夕拾》的专刊,请你为该名著写一段60字左右的推荐语。
13、家乡雨
安 谅
我不习惯带伞,嫌烦,嫌多余。衣衫湿透,犹如落汤鸡一般,时常引发感冒,大人叱责,同学嘲笑,自己依然我行我素。工作之后,也不带伞。对雨季来与不来,也并不在乎,你要来就来吧,我以不变应万变,这雨砸在头上也不会砸出窟窿来,也就更加淡然视之。
后来也开始躲闪雨水了。还是青春期时就发现前额的头发日渐稀少,就怀疑自己太不把头发乃至自己当一回事了,这雨也许是掉发的一大缘由。
南方的雨,上海的雨,也真够绵密的。梅雨季节,身子老是有湿漉漉的感觉,雨伞也遮挡不住细雨纷扬。有一阵子是骑自行车上班的,那雨披裹在身上,像被包粽子似的,那雨帽还禁不住风的挑拨,时不时地掀开以示罢工,感觉很是不爽。后来有车了,避开了不少风雨。当然,很多时候,还是有点厌烦这突如其来,频频造访的雨。雨,终是太多了,也迷蒙了天空,曾有过的诗意,也逐渐淡去。
到了大西北,到了南疆,并且工作生活了几年之后,领略了这里的干燥缺雨,忽然就生发了另一种感受。
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一场豪雨。也见识过雨滴,那是在公路上疾驰。还没听到什么动静,就听当地司机说,看,下雨了!在他的指点下,才发现车窗挡风玻璃上散落着几滴雨珠,混浊黏稠。紧接着,又看见几滴弱弱地飘打在窗玻璃上,怯怯的,像一只只懦弱的小昆虫。后来也看见过雨势稍微强盛些的,密密匝匝地从天而降,但很是短暂,飘落的雨,沉没在虚土里,若有若无,显得孱弱而又委顿。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雨,那轻灵的雨,在深夜也突然来临,以它透明的身躯,舍生取义,裹挟着猖狂的尘土,坠落,毫不犹豫。翌日,一个阳光的日子,雨破茧而出,仿佛凤凰涅槃。我想追寻这一场雨,但它已幻化成一种传奇。于是我十分想念家乡的雨了。
南方的家乡的雨,春天,多半是淅淅沥沥的。飘洒在身上,有春天回归、大地回暖的感觉,舔一舔,也有些微甜润。而夏天,雨经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晶亮清澈,对炎热一阵鞭打,酷暑多少退却了几分。那种凉爽清冽是难以忘怀的。
但白天我能有一种期冀吗?是的,想在喀什,淋一场家乡的骤雨,这一次我不会撒腿就跑。南方的雨季里,有来自天朝的诏书,要让戈壁变成一片雨巷。那缥缈中,还会走出一株株的丁香。就让我自告奋勇,做一回喀什的舞者,在雨中湿漉漉地飞翔。
后来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一出机场就与湿润紧紧相拥了。深秋的雨,也在与树叶嬉戏着飘落,抚摸着我的脸庞,扑打着我的衣裳。虽有一种萧瑟之意,但我仍感觉心旷神怡,温馨氤氲。
我迎了上去。没有打伞,自然也不用雨披。
(《人民日报》2016年3月28日,有删改)
【1】结合选文,说说“我”对家乡的雨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情感变化】
【2】结合选文,说说家乡的雨和南疆的雨有什么不同。【内容理解】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赏析】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尘暴昏黄了纸页,像一只巨大的茧,密封了整个世界。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选文末段的作用。【结尾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次背娘
①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②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电话的那端,娘全无了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娘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
③我的心里一阵恐慌。那时候娘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因为担心儿女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三百多公里,从济南回道老家。
④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⑤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刚刚出生三个月。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便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
⑥为了这个承诺,娘吃的苦、流的汗,娘经受的委屈和磨难,难以用文字描述。
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农活有许多靠肩挑人抬:挑土挑水挑肥挑庄稼,有多少人被压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80斤,看似柔弱的娘,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娘不知道用坏了多少钩担、扁担、筐与水桶,而娘的腰板却一直挺着,咬紧牙关撑起这个家。
⑧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那时候种花生、种玉米、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医生也说娘这腿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⑨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也加入到挑水抗旱的行列,才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苦不堪言:一根钩担挑着两个装满水的桶,沿着45度、近20米高的一条又湿又滑的陡坡,上上下下,步步惊心,挑水上坡时,必须保身体与陡坡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坡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进水渠……至今每次回老家,路过那条已经看起来已经不是不是那么高、那么陡的水渠,腿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发抖……
⑩因为连续的下雨。到处泥泞,我把车停在村头,心急火燎地向家里走去。
⑪娘见到我,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手抚在肿得像大馒头的膝盖上,脸上呈现出痛苦又有些歉意的表情。我马上在娘的跟前蹲了下来,想背着她上车。娘犹豫了片刻说,“我一百来斤呢,你背不动吧?”看看院子里的泥和水,娘还是顺从地伸出双臂,绕过我的肩头,轻轻地伏上我的脊背,手上裸露的青筋好像蚯蚓在爬,七横八拐。
⑫平生第一次背娘,才知道一百来斤的娘是如此重。娘看我有些摇摇晃晃,几次想下来,我阻止了。走到街上,一位婶子正在大门口做针线,看见娘趴在我的背上,有些乖乖的样子,便哈哈地笑了起米,“哎呦,年幼时背着儿子,现如今老了,得让儿子背着喽……”
⑬娘“嘿嘿”地笑着,笑声中,有羞涩又有些幸福的味道。
⑭婶子的话,让我心头一热,眼泪差一点流出来。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娘,您终于给了儿子背您的机会……
⑮曾经瘦小的娘,有着一个宽阔而又温暖的背。儿时,娘的背是我们兄妹最温暖的家。多少次,压弯了娘的腰,娘却舍不得把背上的儿女放在劳作的地头上,娘担心蚂蚁、虫子爬上孩子的脸……多少次,熟睡中尿湿了娘的背,娘顾不上擦一擦,却急忙看看孩子的衣裤是否湿了不舒服;多少个雨雪天,爬下娘的背钻进娘的怀,娘用单薄的身体为我们遮风避雨……我是娘的第一个孩子,娘对我的疼爱和付出,可想而知。记得我十五岁的那年,一次我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吓得娘不知所措,慌忙背起比她还高的我,撒腿便往村卫生室跑……
⑯我们兄妹长大了,娘也老了。老了的娘,却总是想着不让我们为她操心。这一次,在医院里,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母亲和我的心里都暖暖的。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
⑰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酒店。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娘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身边,竖起拇指,说着地道的家乡话:“背着的是老娘吧?俺很长时间没看着背着老娘来饭店吃饭的了,一看就是孝子啊!来,俺给老人家敬一杯酒!”那个中午,许多素不相识的就餐者来到我们的餐来,给我和母亲敬酒。饭店的老板也过来敬酒,说很久没有看见今天这样感人的场面了。
⑱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围绕“第一次背娘”展开,细腻地刻画了“我”和娘的心理与动作,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事件 | 娘的心理和动作 | “我”的心理和动作 |
给娘打电话 | 沉闷有些迟疑,让“我”带她去看病 | ①______ |
背着娘去坐车 | 痛苦又有些歉意,顺从地伏在“我”背上 | 马上蹲下,想背着娘上车 |
背着娘遇婶子 | ②______ | ③______ |
背着娘在医院看病 | 感到暖暖的 | 背着娘做各种检查,心里暖暖的 |
背着娘进酒店吃饭 | 满足的笑 | ④______ |
【2】请从修辞和结构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根钩担挑着两个装满水的桶,沿着45度、近20米高的一条又湿又滑的陡坡,上上下下,步步惊心。挑水上坡时,必须保持身体与陡坡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坡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进水渠。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中,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用白描的写法,记叙了“我”第一次背娘的事,全文充满着浓浓的母子深情。
B. “娘还是顺从地伸出双臂,绕过我的肩头,轻轻地伏上我的脊背,手上裸露的青筋好像蚯蚓在爬,七横八拐。”“轻轻”一词刻画出娘小心翼翼的情景,体现出娘对“我”的关心。
C. 当“我”背着娘到酒店吃饭时,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孝顺的儿子已不多见的现实,揭露了社会问题。
D. 文中重点插叙了两个部分,一是插叙母亲落下腿疾的原因,二是母亲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和照顾细致的情景,都是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的有效补充。
E. 文章讲述了“母葱儿孝”的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故事,高度赞扬了“我”这样的人,契合社会主题,值得传颂。
【4】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背”这一动作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理解。
(链接材料)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邓亚萍说:“我每天多练四十分钟,再算上周末不休息继续练球,我一年比别人多练48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刻苦训练的基础,当我站在球场上的时候,那才更有底气。我比你付出的更多,凭什么不赢你!”
根据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