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水浒传》中人物和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 江 怒杀阎婆惜
B.武 松 景阳冈打虎
C.鲁智深 沂岭杀四虎
D.林 冲 误入白虎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选手们的表现成为许多观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B. 2006年6月9日,令广大球迷梦寐以求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拉开帷幕,历时一个月的64场精彩比赛将使球迷们大饱眼福。
C. 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
D. 当记者来访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案的几位药检人员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都是非药学专业并从未接受过专业上岗培训的。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B.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C.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D.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颔联富有动态,细致描摹,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两联都透露出早春的气象。
B.《春题湖上》也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C.两首诗歌都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最爱”和“勾留”都表现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是茅盾,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春》等。
B.句子由不同成分构成,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
C.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句话的主干是:苏州园林着眼在画意。
D.句子主干的意思没有原句明确,有时意思甚至跟原句相去甚远。
6、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我们学过的《关雎》《蒹葭》就是这类作品。
B.《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儒家经典之一。
C.韩愈,字退之,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年轻时仕途坎坷,《马说》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D.《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两首诗虽写作手法不同,但均表现出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C.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求闻之若此《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8、(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①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1)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咸来问讯(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③次定州( )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
【4】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请结合具体内容回答。
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作者张养浩怎样的感慨?
【2】“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什么历史事件?“读书人的长叹”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近日,网络流传甚广的《低头族之歌》:“你沉默的刷屏,亿万个屏奴一样的人们,用你那囧囧的眼神,低头在那形形色色的伤痕……紧紧盯着小小的荧屏,不抬头看路边的风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似乎提醒着我们手机已经占据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进入沉默的“屏奴”时代。
材料二: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三:“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四: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根据材料一和你的理解说说“屏奴”的意思。____________
(2)材料一歌词中“囧囧的眼神”为何不用“炯炯的眼神”?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四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
(4)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你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任选一个角度陈述理由。
利: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
11、诗文默写。
①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
②前不见古人, 。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 。
④ ,月有阴晴圆缺。
⑤但愿人长久, 。
⑥四面湖山归眼底, 。
⑦ ,白铁无辜铸佞臣。
⑧ ,有容乃大。
1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②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③(甲)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乙)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材料①②都涉及到《水许传》中的一位英雄,他就是(1)_______,此“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
材料③中的(甲)是《水浒传》中的另一位英雄,他是(2)______,此人“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足智多谋。
在(水浒传)中,这两位英雄第一次见面是在晁盖的庄上,他们这次见面主要是因为(3)_____。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看海
刘群华
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
②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③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榻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榻上坐了起来,他流露的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④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⑤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我点头。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⑥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照片后,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威风,父亲觉得满足了。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还恋恋不舍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真的在阳光下海滩上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端倪,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⑦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也在我的心里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
⑧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他摇了摇头,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的腿。
⑨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穿插,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⑩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躺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淳淳水流,从河滩直泄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⑪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父亲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尝了尝脚下的海水,这细腻清澈的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又如一条条故乡的泥鳅,从我的指间漏走了。我舔了舔手,说:“海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⑫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⑬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瓢一口海水回来!”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人民日报》2020年3月23日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向在海南当兵的人询问大海的样子,对方只笑不答,是因为觉得父亲无知。
B.“我”读大学时仍然无法看到大海,主要是因为学校离大海远,经济条件有限。
C.第⑦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我”前往海南三亚市看海作铺垫。
D.“我”尝海水的味道是因为当年父亲看到照片时问我海水的味道而我无法回答。
【2】请简要概括父亲四次看到“大海”的经历。
【3】全文围绕“看海”展开叙述,为什么还要在第①段交代故乡的环境?
【4】根据文意说说“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这句话的涵义。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艾草香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1】联系全文,文章第①段中“我”为什么会“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
【2】你认为作者在第③段中引用《诗经》里的佳句有何表达效果?
【3】请对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来源七上第一单元写作)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