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宜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 《龙须沟》 。

    C. 马致远,号东篱,元朝著名戏曲家,散曲家。他的散曲代表作是《天净沙· 秋思》 。

    D.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蒿里行》 、《观沧海》等,《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大胜而归的路上。

  • 2、下列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刀(pō)   能(chěng)   撮弄   不省人事

    B. 噪(guō) 发(zhèng)   做揖   顿开茅塞

    C. 肉(wǎn) 桑(zǐ) 侥幸   箪食壶浆

    D. (jié) 贱(bǐ) 促狭   经世奇才

  • 3、根据律诗等有关知识,选出填入古诗《晚次鄂州》空缺处恰当的一项。( )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A.月斜楼上五更眠 B.心随明月到胡天

    C.肠断青天望明月 D.万里归心对月明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发展旅游民宿,是发挥我州生态,推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体验、康养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B.农业是事关全局发展稳定的“定海神针”,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宣恩来说,显得尤其更为重要。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D.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征”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

  • 5、下列每组四个词语全对的一组是(     

    A.触目伤怀             坦荡如砥             旁逸斜出             无动于忠

    B.摩肩接踵             惟妙惟肖             巧妙绝仑             接头接耳

    C.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张目结舌             俯仰升姿

    D.连绵不断             深不可测             妙手偶得             正襟危坐

  •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B.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C. 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D.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 7、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何老师抬起头看到我,笑了笑,示意我拿椅子坐下,正襟危坐地和我谈起了心。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纷至沓来

    D.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二)

    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张岱《闵老子茶》。有删改)

    【注】①日晡:下午三点到五点。②遽:立即。③旋:顷刻。④绐:哄骗,欺骗。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来此   赞不   悲痛欲   鸟声俱

    B.日更定   自以为   实事求   人非

    C.鸟声   百废   声泪   面面

    D.其姓氏   不闻不   反躬自   牛知马

    【2】将语段(一)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湖心亭看雪》文笔简练,量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请分析语段(一)加点的量词精妙在哪里?

    【4】结合语段(二)分析张岱对茶的“痴”表现在哪里?在情感表达上,两个语段有何不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古诗词赏析,回答下列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以“________”为线索,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在反复品味与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2】这首词以“却道‘天凉好个秋’”作结,有何用意?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

    夜晚华灯绽放时,在高大婆suō的刺桐树掩映下,整座城市流光溢彩。走在红墙白瓦的闽南建筑街头,耳边丝管悠悠、还有几声锵锵的鼓点,街角处不时飘来一(   )南音、一(  )梨园、一(  )茶香。如果是节日,花样众多的花灯便四处绽放,欢快激越的拍胸舞点燃全城激情,让人仿佛一下穿越千年,恍然又回到了那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当年东方第一大港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放(   婆suō  

    【2】根据要求答题。

    三个括号里的词,最恰当的分别是( 

    A B.  

    C. D.

    ②“东方第一大港加引号是表示(   )

    A特定称谓 B.讽刺、否定

    C.引用、简称 D.着重指出

    划线句还有几声锵锵的鼓点在句中不够简明、连贯。应改为:

    【3】让人仿佛一下穿越千年是比喻句吗?请用语法或句意说明理由。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默写

    (1)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2)角色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4)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万里风鹏正举。

    (6)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小诗,写出其涉及到的《水浒传》的三个情节。

    闲来乘兴入江楼,渺渺烟波接素秋。呼酒谩浇千古恨,吟诗欲泻百重悠。 赝书不遂英雄志,失脚翻成阶下囚。搔动梁山诸义士,一齐云拥闹江州。

    _______________

    (2)填空

    A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文段中的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人物),请再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

    (3)填空

    这东西确实挺奇怪的,彻底地推翻了我原以为了解了的那点情况。从形状上看,他就像个小小的梨子,大概熟过了头,色泽不新鲜了,变成了紫褐色。这个稀奇古怪的玩意,这个似乎车工车间车出来的漂亮玩具,会是什么呢?

    文段选自《_________ 》,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________(人名)的传世佳作,“这东西”是哪种动物的杰作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记叙文阅读

    青虫之爱

    毕淑敏

      ①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

      ②早春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我们都屏气等着那心惊肉跳的一喊,不料什么声响都未曾听到。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③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作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摘青椒的时候,突然从蒂旁钻出一只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一样扔出老远。待柿子椒停止了滚动,我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

      ④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个小虫,何必如此慌张。”

      ⑤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

      ⑥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来破绽。”

      ⑦“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小时候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妈妈听到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一条大花毛虫正在缓慢地爬走。我妈知道我叫虫子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真魂出窍。”

      ⑧“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⑨“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⑩“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我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智也是从来没有的清醒。”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了解了当年我的妈妈,让我一生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一方面保护了我,一方面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把一种新的恐惧,注入到我的心里。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这根恐惧的链条,还会遗传下去……”

      “我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调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虫子的体温,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肤有鳞片,鳞片中有湿润的滑液一丝丝渗出,头顶的茸毛在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着,比针尖还小的眼珠机警怯懦……”

      女友说着,我在一旁听得毛骨悚然。只有一个对虫子高度敏感的人,才能有如此令人震惊的描述。

      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

      “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黏黏的汗浸湿。”

      (21)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22)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行为表现

    原因

    幼时

    被同学用虫子吓到

    成为母亲后

    神态自若

     

     

    2请你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一样扔出老远。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①段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与后文中“捏在手心,翻过来调过去地观赏虫子”的反常举动构成对比,突出了母爱的神圣与伟大。

    B. 女友在面对女儿手中的虫子时,之所以伪装得极其平静而没有“像以往一样昏倒”,是因为女友想借由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女儿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诸如:下厨时,我“慌张”,女友却“一反常态”;女友以前闻虫色变,现在神态白若;虫子出现时,女友“大喊大叫地吓唬”,女友的妈妈则表现出一个伟大母亲的勇敢和智慧。

    D. 结尾写“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既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任何一位母亲出于对子女的责任,都会毫无保留、无所畏惧地爱护、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E. 第⑩段中“我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调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出女友对虫子的极度害怕,但为了怀中的女儿还得强忍,从而体现母爱的伟大、母亲的伟大。

    4文章结尾处女友为什么纠正了“我”的说法,回答说“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于“母爱”的解读。

    (链接材料)日前,南京地铁二号线上,一个男孩拿着保温杯不停地打自己的妈妈,嘴里还不断骂“你有病”。妈妈试图夺走保温杯,小男孩竟给了妈妈一个耳光,还猛踢她的腿……据悉,男孩在家中受宠,这次也许是被说了不爱听的话。近年来,很多小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性格偏激,往往做出一些过激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人们关注。

  • 14、(一)

    布  鞋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的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1请从第③段中找出最能具体表现“我娘做的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认真品味文中第④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4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题目一:请以“我在   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