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列强侵略激起国人反抗
B.变法维新缺乏群众基础
C.戊戌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D.民众舆论制约变法进程
2、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
①科技领域
②军事领域
③文艺领域
④金融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出土的秦简显示,秦代先由朝廷职掌手工业的官署统一制作各种度量衡标准器,并将其颁发给各地的郡县官署,再由地方官署根据标准器组织制造实用的计量器具。同时,据各地出土的秦量、秦权等实测结果,各地计量器具的误差最大值还不到1%。这表明秦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市场统一
B.度量衡制得到严格执行
C.手工业生产服务于百姓生活
D.封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4、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5、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
A.经历了较快发展、困境、增长的过程
B.失去发达国家的市场,陷于停滞
C.快速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D.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富裕国家
6、20世纪30年代农村俱乐部在“苏区”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区吸纳“苏区”的经验,率先推动俱乐部建设。1956年,《人民日报》刊出专题社论,将农村俱乐部建设提升至农村文化工作的核心。这些举措旨在( )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施
B.确保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7、2014年以来,中国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累计捐资达到2.29亿美元。2015年,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资金,已在30多个国家实施了200余个粮食发展合作项目。这主要表明中国( )
A.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B.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
C.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D.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进程
8、考古学家指出,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左右。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蕴含着甲骨文的影子。这可以用来说明,甲骨文是( )
A.国家初始形态的表征
B.原始手工业发展下的结果
C.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
D.草原部族图腾文化的体现
9、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扩大巡视御史权力
B.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C.形成独立监察体系
D.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10、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11、与下面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属于同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A.万隆会议
B.重返联合国
C.中美建交
D.加入APEC
12、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出现邦国林立的现象,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等。这可以说明( )
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礼乐等级制度形成并发展
C.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13、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刺激海外贸易的发展
B.遏制地主势力的膨胀
C.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
D.大力地加强人身控制
14、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表明当时阿拉伯( )
A.翻译事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B.较重视实用性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推动了欧洲和亚洲的社会转型
D.是文明交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1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下列生产工具中,最有可能出现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明初沿袭前朝制度,规定从事盐生产的灶户世代相袭,对于冒充或改当他籍者,施以重罚并令其重归原籍;灶户成为与军户、民户、匠户并列的四籍之一。这类规定旨在( )
A.禁锢社会阶层的流动
B.放松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减轻户籍管理的压力
D.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控制
17、1413年,明政府在平定思南、思州二土司之乱后,分其地为八府四州,并分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这一做法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解决了割据隐患
D.废除了行省制度
18、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民族资本家准备将企业上交国家,政府并未接受。对此,周恩来说“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统一战线性质发生转变
B.国民经济尚需恢复
C.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国土尚未完全解放
19、19世纪中期,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是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20、朱德曾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首诗纪念的事件( )
A.标志城市包围农村武装道路的确立
B.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C.意味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
D.印证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初具雏形
21、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包括高级僧侣、世俗贵族和城市富裕市民三个等级参加的三级会议。在三个等级中,特别是市民阶级积极支持国王与教皇斗争,国王在市民的支持下,终于战胜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议会君主制的政体正式形成
B.国王、市民、贵族三者权力制衡
C.市民阶层成为重要政治力量
D.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的因素
22、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23、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下表反映了( )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4、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
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25、措施
(1)会议
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_________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__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_______学校教育和⑤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2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条件:(暂不背诵)①经济基础的发展;②阶级基础力量壮大;③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时间地点领导年,日本________,总理为________
(3)政治纲领:“________”
(4)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7、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_________。
(2)尽管英国_________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3)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_________》,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28、同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______________,取消______________,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29、________(填条约名称)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定。
30、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建立___________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可入选;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他建立十个___________,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31、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其中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________洲。
32、国民革命
①目标:_________________
②成立与东征: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__成立,通过两次_______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③北伐:______年国共两党开始________。使革命势力从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基本上推翻了____________反动统治。
④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__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_______”。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___________,国民革命失败。
3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_______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_______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____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____,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____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3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6、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35年,曾经留居中国的西方人士格尔斯感慨:“……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它必将像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一样传遍欧洲,为西方所借鉴!”
(1)格尔斯所指的“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创立于什么时期?它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西方人士格尔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3)你认为“科举制度必将为西方所借鉴”的原因是什么?
3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分别列举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一项措施?
(3)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
39、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2)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如何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