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福建二模]福建省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桑之未落,其叶若沃。”出自(  

    A.《王风·黍离》

    B.《小雅·鹿鸣》

    C.《小雅·采薇》

    D.《卫风·氓》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D.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 3、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如果进展顺利   ,即使时间长一点,也很少高蹈疲乏。

    ②他们常年在恶劣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但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 地奋斗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③这部书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困难的美好心灵和   的奋斗精神。

    A. 得心应手  艰苦卓绝  坚忍不拔   B. 轻车熟路  艰苦卓绝  坚忍不拔

    C. 得心应手  艰苦卓绝  坚持不懈   D. 轻车熟路  艰苦卓绝  坚持不懈

     

  •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和环境。

    B.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他的遭遇是作者小时候亲眼目睹的。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D.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教材刻意“去鲁迅化”,不仅会抽空民族精神,还会浅薄、无知,在任何时代,中国人都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反思自己并观照现实。

    B.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

    C.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D.很多同学都深切地说,自己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惜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示追求“逍遥游”的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词人无尽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了因同情百姓生活艰难而苦闷伤痛的情怀。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滕子京治理巴陵郡的突出政绩。

  • 10、补写出下列名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就会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境地。

    (2)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关于“学”与“思”在荀子《劝学》中也有论述:“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收束上阕的写景,下句引起下阕的怀古、议论抒情。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有气势地写出当年刘裕北伐时的豪迈与功业,与下文刘义隆地仓皇败北形成鲜明对比。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报恩寺的“美”,并赏析其写景艺术。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謷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江淮骚离,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深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

    【注】秀敏:(聪明机灵)。甫:(刚刚,才)。祭酒:(古代学官名。汉武帝没五经博士,首长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祭酒遂成为学官名。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其后沿设)。风格:(风度;品格)。方整:(正直严整)。游:(交往)。居丧:(日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敦晓:(劝勉开导)。遗范:(指前人透留下来可作楷模的法式、规范标准等)。鉴裁:(鉴识裁定)、故事:(旧事、先例)。许:(允许)。通:(通报)。工:(擅长)。程考:(按科举常规考试)。风采:(声威名望)。適辨:(剔快辨明)。伏:(佩服)。黜:(降职;罢免;废除)。铨综:(选拔、罗致人才)。门品:(门第、等级。)。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居常:(平时;经常)。简贵:(简做高贵)。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布衣:(古时指平民〈平民穿布衣〉)。考:(考核)。拾遗:(唐代谏官名)。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馈遗:(馈赠)。构:(构陷)。胁:(用威力恐吓人)。说:(劝说)。遣(发送;打发)。起:(起用)。招谕:(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的名乂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质信:(立信;保证诚信)。协心戮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无以:(没有办法)。载书:(盟书,会盟时所订的誓约文件)。趣:(通“促”。督促;催促)。乱:(叛乱)。表:(给皇帝上的奏章,此处用作动词)。谕:(告诉)。诏恩:(天子赐予的恩惠)。趣:(通“趋”。趋向;奔向)。雅:(素常:向来)。迁延:(拖延。多指时间上的耽误)。顾望:(犹豫观望;顾虑,畏忌)。除(授;拜官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才。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陷害他,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5】肃宗一向知晓韦陟的名声,本想让韦陟做宰相,为什么最终只授任他御史大夫的职位?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中,9岁男孩吴耀杰把没机会跟父母说的心里话,写成了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从歌名到每一句歌词都是他自己的心声。节目播出后,这首歌曲立刻登上了微博热搜,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