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2、在下列划线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
隋朝及①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②谷物棉布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③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④杨炎的两税法。
A.①
B.②
C.③
D.④
3、1919年,李大钊撰文指出“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由此可见,当时( )
A.中国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B.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新的变化
C.国际局势动荡引发中国思想界裂变
D.西方文明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抛弃
4、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宗周镐京地区大片领土,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不及一些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
C.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D.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5、清代户部所属共二十四关,嘉庆十六年(1811年),粤海关的税收额约为117万两,其余二十三关税收总额是311万两;嘉庆十七年(1812年),粤海关的税收总额为135万两,二十三关税收总额为313万两;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粤海关的税收额达180万两。而嘉庆十七年(1812年),广东全省实征地丁银为105万两。这一时期( )
A.清朝海外贸易获得发展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萌发
D.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6、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使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埃及( )
A.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B.商业贸易获得一定发展
C.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D.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7、中国的手工业行会在唐宋时代称“行”,宋、元至明初称“团行”,明中叶以后称“会馆”、“公所”和“公会”,另外也有称“帮”、““会”等的。较之中国,英国手工业行会出现的时间较晚,它们大约形成于亨利一世统治时期,那时一些城市的毛纺织业中已经有了手工业行会。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具备管理城市工商业的职能
B.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职能
C.控制生产规模减少恶性竞争
D.由地缘群体发展演变而形成
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论述生物进化论时说:“生物变迁之因,皆由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之公例而来, 这条公例不仅适用于生物界,也普行于一切邦国、人事之中。”梁启超这一观点( )
A.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B.为国人普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C.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需要
D.试图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基础
9、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诏令“诸州勿得苛留行旅赍装,除货币当输算外,不得辄发箧搜索。”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又诏“禁两京诸州不得挟持搜索,以求所算之物。”《宋刑统·贼盗律》记载:“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宋朝的这些措施( )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
B.体现出广大平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表明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体
D.为商品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外交关系继续存在”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11、冷战结束后,我国与许多国家开展了多边首脑外交,这些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既有儒学、新教国家,又有东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这(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B.促进了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建立
C.开启了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的阶段
D.践行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12、随着食品生产和加工新技术的推广,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 )
A.《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B.《中国的粮食问题》
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3、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14、唐长安城设市署,内有市令1名、市丞1人、市佐1人、史2人、帅3人、仓督2人,彼此分工明确。其中,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市丞为副官;佐、史、帅分行监察及文案等事务;仓督则专管出纳。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B.朝廷重视维护商业经营秩序
C.吏治清明确保经济复苏步伐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明显调整
15、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16、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为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地名也大有内涵。如今天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有孔村和孟村,但是全村却没有孔姓和孟姓;今西安市灞桥区有狄村、骞村等村名。出现这类现象有可能是因为( )
A.政权的并立与更迭
B.战争的延续与破坏
C.民族的迁徙与交融
D.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7、马克思主要对两个层面的问题不满。一个是哲学层面的唯心主义哲学,另一个是现实层面的资本主义制度。为解决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马克思分别提出了( )
A.唯物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B.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理论和浪漫主义学说
18、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观察《世界农耕和畜牧起源》图,其中标注有误的是( )
①玉米、甘薯 ②棉花、甘蔗、骆马 ③大麦、小麦、绵羊、山羊 ④粟、水稻、猪、狗
A.①
B.②
C.③
D.④
19、西汉惠帝时,监御史制度在各郡普遍恢复,但各诸侯国不设监御史。汉文帝时,“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将郡、国都划入刺史州部。汉武帝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并设立固定办公机构。这些做法反映出汉代( )
A.王国地位显著提升
B.专制集权不断加强
C.官员选任制度完善
D.刺史行政权力扩大
20、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21、清朝初年,为防范与清朝抗衡的郑成功,曾下令禁海,停止一切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清朝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恢复海上贸易,分设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关,强制推行“公行制度”。这表明清朝前期( )
A.实行与明朝相同外贸政策
B.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
C.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D.一口通商取代朝贡贸易
22、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蹴鞠是宋代一项非常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女子或“内搭抹胸,外穿裙子”,或“外着旋裙,内着裤”,广泛参与这项活动。这反映了宋代( )
A.纺织产品种类丰富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24、一种常见观点认为,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是王权衰落,而且议会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王权。但实际上中世纪的议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由国王召集,并决定召开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它的本质是“国王的议会”。这则材料旨在说明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关系紧张
B.王权摆脱教权控制
C.政治具有民主色彩
D.国王仍是统治核心
25、主要内容
(1)国家性质:明确体现了“___________”原则,表达了维护___________的国家意志。
(2)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①中华民国国民_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区别。
②国民依法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由。
③国民有“请愿于议会”“陈诉于行政官署”“诉讼于法院”的权利和___________。
④有纳税、___________等义务。
(3)政治体制
①立法权: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的___________行使。
②行政权:由___________、副总统和___________行使。
③司法权:由___________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___________行使。
26、传统科技
(1)李时珍的《________》、徐光启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7、金:创制了________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28、历史背景: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________。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从此进入了________时代。
29、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__________,维护封建统治,神化_______;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____________;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0、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这次革命推翻了________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________,建立________,传播了________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________,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辛亥革命局限: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________、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科学的________;没有能够发动广大民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31、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________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________的、比较完整的________体系和________体系。
(2)大规模的________建设不仅增强了________力量,而且改善了________布局。
(3)我国成功地爆炸了________、________,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________和________。
(4)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________、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同时,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________水平和抵御________的能力。
(6)人民________生活和________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________事业取得长足进步,________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________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8)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9)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________、________、精益求精、敢于________的________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10)外交
A.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B.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C.______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________ ______正式建交
D.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________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32、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质和技术交流
(1)对外输出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____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____,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____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从8世纪起,____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⑤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____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的良种“____”,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____,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____”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____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____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34、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设立________,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5、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的背景是什么?
36、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37、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38、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3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请回答: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为什么?
(2)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新式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
(3)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