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积月累。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欲静而_______________,子欲养而______________。
3.晓看红湿处,_________________。
4.白日放歌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______________。
2、根据平时的积累填空。
(1)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
(2)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 。
(3)千门万户________,总把新桃________。
(4)一个人并不是________的。你尽可以________,可就是________。
3、将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顺序填入句中括号里。
汉字是( )、( )、( )、( )文字。
A、科学而又实用的 B、凝聚了高度智慧的
C、我们祖先创造的 D、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
4、按要求填空。
(1)语文是一幅画,画中有“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语文是一首曲,曲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语文是一段情,情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2)儿童是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立”指人________岁,“不惑”指人四十岁。《三国演义》中,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上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回望望江楼,难忘故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________
②风雨咆哮,给勇士们高唱赞歌;山上的青松挺立,向英雄敬礼。________
③桥的这头,总能看到很多红领巾帮助三轮车师傅把满车的货物运送到那头。________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锄禾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 )的辛苦,提醒人们( ),诗歌表达了对农民( ),著名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 )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中,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我们还学过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________》。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写的景象是( )
A.天气时阴时晴。
B.天气很晴朗。
C.天气很古怪,又出星星又下雨。
【4】这首词是一首( )的词。
A.咏物
B.吟咏田园风光
C.咏怀
D.吟咏生活
【5】“旧时茅店社林边”中“旧时”的意思是( )
A.陈旧的时光
B.往日
C.平时
D.暂时
【6】关于这首词,说法有误的是( )
A.文中写了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B.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春夜的山村风光
C.这首词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D.这首词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8、阅读理解。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
采得百花成蜜后, ?
【1】把古诗补充完整。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2】选择下面汉字的正确解释。
(1)尽(_______)A.完 B.都 C.全部用出
(2)占(_______)A.占据 B.姓 C.处于某种地位
【3】运用“不论……还是……都……”这几个关联词,说一说第1、2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两句诗中与“甜”字相呼应的字是“___”,与“辛苦”相呼应的词或短语是“_______”。
【5】这首诗借蜜蜂歌颂了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9、课外阅读。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 )想取得成功,( )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房檐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最后,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取得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吗?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 )坐着羡慕别人“成”,倒( )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成功是由“成”与“功”两个字组成的,成是功的____________,功是成的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词语解释。
水滴石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耕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短文,说说短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述“成”与“功”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围绕“成功是什么”的话题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就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所以他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人民特别同情,经常慷慨解囊,来帮助穷苦人民。
有一年冬天,李大钊从报社刚刚领回一笔稿费,他走在路上,心里很高兴。这几天夫人又为家里的生活发愁了,这一点儿稿费可以补贴一下家用。
他走到一个街口,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倒在马路边,伸出一只骨瘦如柴的手,向过路的人们求讨施舍。李大钊走近老人的身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摸出全部稿费,塞到老人的手里。老人慢慢抬起头来,看看手中这么多的钱,又看看李大钊,激动得干瘪的脸上挂满了泪珠,连声说道:“谢谢,先生。谢谢,恩人。”
李大钊只是向老人点点头,说了声“回去好好安排一下生活”就离开了老人。
又有一次,李大钊与一位朋友一起坐轮船。他们刚刚通过检票口,有个老头儿,没钱买票,挤在他们的后面想混过去,查票的揪住老头儿,厉声喝道:“快下船!快下船!”老头儿跪在查票的面前,苦苦哀求,求他饶过这一回。查票的不肯,一把夺过老头儿手中的行李,要往大江里扔。李大钊走过来,拽住行李说:“请不要扔!老人的船票钱由我替他付。”于是,他为老人补了一张船票,可是自己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
李大钊同志的一位友人对他有一句评语,说他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这个评语是毫不过分的。
【1】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解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毫不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结构是______。
【3】分别用“ ”和“ ”画出短文中的总起句和总结句。
【4】李大钊的言行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李大钊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理想的风筝》片断,回答问题。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倘使________ 仰仗________
顽强________ 翱翔_______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句子的含义。
①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答。
①为什么说刘老师的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来赞扬刘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完成练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秘密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很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 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 发觉)真理。
【1】请将括号中不恰当的词画掉。
【2】“见微知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列举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
13、现代文阅读。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琦君
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jiǎn,同“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bèi)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神往——(____________) 追寻——(____________)
【2】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 月 日,除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 、 等。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 )。
①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碧艾香蒲处处忙 ③玉颗珊珊下月轮
【3】文章围绕“富贵棕”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联系上下文,这句话中“美其名曰”的用意在于体现( )。
A. 母亲信佛,这样命名符合母亲的信仰。
B. 母亲想让自己的粽子名字听起来有喜气。
C. 母亲祈愿吃了“富贵棕”的气概能够有福。
【5】读了母亲教育“我”要如何看待乞丐的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滨仲夏夜(节选)
峻青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为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短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请你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文章的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②短文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短文中表明时间变化的提示语依次是“夕阳落山不久”“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描写海滨仲夏夜幽美的景色,作者在第2自然段抓住“大海”,在第3自然段抓住“________”和“________”,在第4自然段抓住“________”等一些有特征的景物来写。
④天空霞光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本文描写了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
【3】面对“海滨仲夏夜”,作者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你呢?请试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 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200亿年前的宇宙。(改成直接对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 穿过的那双球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艾迪抽泣地说:“我很难过,没能给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感叹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疑问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反问句)
19、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2)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20、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词或几个词写一句话。
窗户 黑板 桌椅 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