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xí guàn(____) huā pǔ(____)
dì yù(____) jiē duàn(____)
2、(1)从古诗文中古人对待朋友离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感受到伯牙消极的人生观;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朋友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勃乐观的态度 。
(2)_____________,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__________;桃花谢了,_________。
(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写的,我还读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等童话故事。
3、辨字组词。
遵( ) 赔( ) 拒( ) 恼( )
尊( ) 培( ) 距( ) 脑( )
4、辨字组词。
掺( ) 粟( ) 寺( ) 吭( )
惨( ) 栗( ) 待( ) 抗( )
傍( ) 逛( ) 榛( ) 憾( )
旁( ) 疯( ) 秦( ) 撼( )
5、写出下列四字词的近义词。
不可计数——(____________) 风俗世情——(____________)
毫不犹豫——(____________) 绞尽脑汁——(____________)
6、课外文言文阅读。
①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②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③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④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凿以写龙(凭借) B. 叶公见之(代“龙”)
C. 施尾于堂(对于) D.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
【2】描写叶公好龙的句子是第____句,描写其害怕龙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填序号)
7、读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
【1】补全诗句。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的思想感情。
【4】诗中“挑”的意思是__,“促织”就是__。作者看到___,料想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5】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8、读《春雨》,比较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①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③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④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茂密——( ) 摆弄——( )
【2】“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里“抖”和“推脱”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种树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更何况母亲向来不喜爱这些。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D.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4】第2自然段写了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请分析这段追忆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能力。
纪念白求恩(节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热忱——(______) 纯粹——(______)
【2】把画“ ”的句子改成肯定句,并与原句比较,说说哪个更好。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句子中的“这种人”指的是哪种人?用“ ”在文中画出来。
【4】下列对短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11、课内阅读: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1】“顶天立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在进行人物描写时采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描写。文中两处强调“一级一级”,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是按 顺序来写的,从 和 两个词语可以明显看出来。
【4】从老人的外貌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12、读句子,完成练习。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把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 )
A.不听母亲的劝告,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
B.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古代丝绸之路
古老的丝绸之路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里有令后世惊叹的东西方艺术珍宝,凝结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发明创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的古文字。这些都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和发掘。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举世闻名的敦煌、神秘的楼兰古国,静静地矗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
丝绸之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她是一条无尽的历史长廊,一头系着汉唐盛世,一头连着西方文明;一头系着古长安,一头连着遥远的古罗马。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丝绸之路已有________年的历史,它的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
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________,将古代亚洲、________、________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作者把丝绸之路比作________,你从中体会到了________。
【2】文中有不少成语,请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①要是读者知道我是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结果,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②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我想以后就可以用来装粮食了。
③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④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们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⑤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1】认识汉字
“凹”字共有_____笔,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字共有_____笔,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中的“吃”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A.咽下
B.感受
C.费力气
D.承受,支持
(2)“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中的“生”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A.出生
B.生计
C.使柴、煤等燃烧起来
D.不熟悉的
【3】按“做陶器”“烧陶器”的内容把短文用“‖”分成两部分。你觉得哪部分内容写得最精彩、最细致?为什么?
【4】选文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指令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机器人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感叹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疑问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成反问句)
19、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日出的景象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一个包含两个以上叠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题。(30分)
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涯很快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了。毕业前夕,你的头脑中或许会涌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入学初,你是一个无知的小孩子,现在的你已经有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小脑瓜 ,长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大人。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父母,长辈,循循善诱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幸福愉快的生活、学习经历......有时,即使是一次失败、一点挫折、一次批评,也给予我们向上的 动力,也让我们心存感激。学会感谢,懂得感激,你的内心会感到无比温暖。就让我们以“感谢___”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诗歌除外)。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择具体的事例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