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词语加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________的夜幕 ________的乐章 ________的乐曲 ________的微风
________的朝阳 ________的早晨 ________的兰草 ________的慰藉
2、辨字组词。
绣( ) 睐( ) 奂( ) 债( )
诱( ) 昧( ) 焕( ) 责( )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能量 ( )的双眼 ( )的太阳 ( )的观众
( )的激动 ( )的乐曲 ( )的动作 ( )的响声。
4、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个传统节日。 (_________)
A、中国重要的节日 B、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喜欢
C、王安石写过关于它的古诗 D、可以放鞭炮
5、填空。
(1)《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南宋朱熹将《 》《 》《 》《 》合称为“四书”。
(2)《 》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 编订为三十三篇。
6、读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
【1】补全诗句。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的思想感情。
【4】诗中“挑”的意思是__,“促织”就是__。作者看到___,料想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5】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
【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8、课外阅读
鹊桥仙①
[宋]秦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④迢迢⑤暗度⑥。
金风玉露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⑧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注释)①鹊桥仙:词牌名。②纤云弄巧: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③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④银汉:银河。⑤迢迢:遥远的样子。⑥暗度:悄悄渡过。⑦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⑧忍顾:怎忍回视。⑨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银汉迢迢暗度。( )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
(2)便胜却、人间无数。( )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
(3)忍顾鹊桥归路?( )
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
(4)两情若是久长时。( )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
【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1)飞星/传恨。(____)
(2)银汉/迢迢暗度。(____)
(3)忍/顾鹊桥/归路。(____)
(4)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
【3】这首词借_____________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现代文阅读
哨卡
在风雪迷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落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带的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登上了海拔五千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打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卡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的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哨卡 ________(kǎ qiǎ) 坠落________(duò zhuì)
将军一行 ________(háng xíng) 伫立________(zhù chù)
【2】摘抄一处描写天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句子,回答问题。
①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哨兵“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哨兵为什么“合上嘴”?________
②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军人,行了一个军礼。将军为什么要敬礼?这个军礼表示的是什么意思?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或崇敬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厄运:________
摇曳:________
【2】填空。
①“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指________,说它是“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因为________。
②“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中,“似乎”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________
11、课内语段赏析
河神仰望着大海,向海神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总以为自己最了不起,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
【1】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仰望——(________) 耻笑——(_______________)
【2】用关联词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不到你这里看一看。 我会受到人们的耻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总以为自己最了不起,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河神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句话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 )墙壁很光滑。
③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依次填入括号里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就……但是…… B.虽然……但是……因为……
C.即使……也……但是…… D.只要……就……因为……
【2】短文的说明对象是( )
A.蟋蟀 B.蟋蟀的住宅 C.蟋蟀的平台 D.伟大的工程
【3】蟋蟀建造住宅的条件是( )
A.有水源 B.隐蔽 C.清洁 D.卫生
【4】短文中“平台”是指( )
A.草丛 B.隧道 C.微斜的门口 D.堤岸
【5】“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称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另起一行
当搬运工搬完最后一把椅子,我环视了一下空空的屋子,关上了门,也结束了我熟悉的生活。
坐在北去的列车上,车上旅客很多,大都是些小商贩,浑身脏乎乎的,说话声音像吵架。我厌恶地把脸转向车窗外。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比没钱更不幸的话,那就是曾经有钱。
坐了一夜的车,没想到我居然顺顺当当地熬过来了。下了车,正要往外走,不知从哪儿冒出个人:“你是王老师的孩子吧?”我说:“我要去王家村的王文利家”。他忙说:“我就是,我就是。”
大表哥推出一辆自行车,把我的包挂在车把上,一抬脚骑上车,等我坐好他就骑得飞快了。骑了将近一个小时,车子拐进一片散落的房子,他停下来说:到了。虽说才早晨5点多钟,可大嫂已经做好了饭。我进屋洗洗手,上了炕,学着他们的样子也盘腿坐在桌前,窗外不停地传来鸡叫声,我的乡村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吃了饭,我换了条牛仔裤,跟着大哥去田里干活。走在乡村小路上,一身轻装,没有电话、传呼机,也没带钱,这些现代人的生命线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乡村的空气甜丝丝的,道边的小草挂着露珠。我抬头望望远处的山峦碧绿的田野,深深地吸口气:这是一个真正的早晨!在城市已经享受不到早晨了,城市只有夜晚。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心痛的感觉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好像到了世界的边缘。仿佛就在昨天,我还陶醉在自己的梦里,为自己就要登上成功的顶峰而兴奋不已。却不知一脚迈进了山谷。
我坐在田埂上,大表哥把鞋扔在一边,卷起裤子下到田里插秧苗。他左手提一大把苗,右手一次拿几棵往田里一甩,那苗就稳稳地立在田里,没多一会儿就插到田那头。一行苗插完了,他又从头开始插第二行。田里的苗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整整齐齐,高矮、距离均等。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哀: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正在胡思乱想,大表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插完了一片田,在我旁边坐下,拿起旱烟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口,闷闷地说:“你的事老师在信上说了,你的那个什么公司倒了。想开点,人这辈子不如意的事多着呢,哪能都顺心?”
我看看大表哥,想说什么,可又想他一个乡下人能明白什么?就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去。
“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咱老百姓过日子,靠的是这整片田,不能指望哪一株、哪一行苗哇!可插的时候却要一株株、一行行仔细来插。这苗插的时候都一样,可越长越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苗都能活,所以隔几天就要修补,多余的拔掉,没活的补上。赶上虫灾什么的可能一行都不能活,就得丢掉它们,另起一行重插。你呀,就当遇到虫害了,你这么年轻,守着田还怕没饭吃?另起一行重新干!”
大表哥本来不善言谈,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话,就不再言语了。我开始心不在焉地听,可听着听着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另起一行”——一句简单的话就像一串钥匙,帮我打开了挡住我的那扇门。
我骑着大表哥的自行车,一路风行跑到县城给妈妈打电话,我在电话里冲着妈妈大喊:妈妈,谢谢你让我来这里,等我学会了插秧就回去!
【1】找出一个反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描写乡村风光的片段,谈谈逃遁到乡村的“我”,是否洗去了身心的创伤与疲惫。
【3】“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哀: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你认为“我”这样想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在第⑧段中,大表哥所说的话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选项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选项中对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C.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反驳本文的中心论点。
D.使论据确凿充分,更加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了中心论点。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1)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放入嘴里的是中指吗?(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2)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3只猎狗呢?(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3)烤过的贝壳不会磨成黑色的细粉。(改为反问句)
(4)不注重细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陈述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很喜欢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春风吹绿了田野。(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看,所有人都喜欢看这部动画片,不是吗?
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改为第三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试身手
你的家乡有哪些节日风俗?请选择一种风俗,简单写一段话介绍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