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福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不是近义词的一项是(  )。

    A.炙晒暴晒     B.细软绵软

    C.酣畅痛快   D.徘徊犹豫

     

  • 2、阅读名著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来理解

    B.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判断

    C.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D.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判断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不一样的是 ( ) (本题2分)

    A.  B.

    C.子   D. 动 明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照样子、写词语:

    一目十行(含数字)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走马观花(含动物名)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____

    2.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____)(____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______

  • 6、按课文填空

    1、《牧童》是唐代诗人____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____,第二句写____,分别从________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的情景,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牧童形象,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_________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小池》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_______。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_

  • 7、先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再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A._______——照旧(舅)

    B.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

    C.隔着门缝吹喇叭—— ________

    D.上鞋不用锥子——___________

    E.和尚打伞——_________

    ①佛山陶瓷十分畅销,连外乡人也知道,可以说是____啊!

    ②我本来十分看好我们国家男子足球队,可自从世界杯开赛以来,球队是____,真令人失望。

    ③劫匪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劫,真是___________

    ④父母、老师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可他却是_________,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 8、形近字组词。

    ______  弩______  咆______  挠______  帕______

    ______  努______  炮______  浇______  泊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外阅读。

    同情的眼神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yòu)。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啼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驮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安慰和怜悯(mín)的帮助太少了。”

    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虽然……但是…… 不仅……而且…… 因为……所以……

    (1)骑手______把老人驮过河,______驮到他要去的地方。

    (2)______老人想求他们帮忙,______当老人仔细看他们的眼神,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老人的处境。

    (3)托马斯·杰斐逊告诉老人,______自己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______他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2从第一自然段里找出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句中“美好的品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文中与“同情的眼神”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为什么情愿等最后一个骑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的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这句话表达了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对今后的想法,你认为今后他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爸爸错怪了我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有感情地朗读《冬眠》。她的语调十分动人,我们班上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欢听,我还常常模仿她的语调朗读课文呢。忽然,我听到老师把惊螫(zhe)的读成了第四声。

    老师,您读错了。我站起来说道。

    老师先是愣了愣,看了看我,随即让我坐下。这时,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向我瞪眼睛,歪鼻子……

    放学回家,我把语文课上发生的事告诉了爸爸,没想到爸爸发火了,他冲着我说道:你还懂不懂礼貌?你这是对老师不遵重的行为。我解满分5 manfen5.com师是你的长辈,乱提意见这还了得?

    这是你的看法,我们老师可从来没这样说过。我嘟着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

    谁知爸爸听见了,走过来,朝我就是一巴掌,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天,老师知道了,就到我家来访问,她对爸爸说:昨天,刘刚同学向我指出了读错的字音,下课后,我查了查字典,刘刚的意见是正确的。

    老师又回过身来对我说:刘刚,谢谢你向我指出了错误,希望你今后再向我提出更多的意见。

    我低着头,激动地说:我不该不举手发言。……”

    老师走后,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是爸爸不好,爸爸错怪了你。

    1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十全十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嘴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短文分成三段,写出各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4小节中有三个错别字,把错别字圈出来,依次写上正确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知道了语文课上发生的事后,神态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倪老师在家访时的言行反映了她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

    馒头的故事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附近同中国军队接火。

    ③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四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④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⑤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⑦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⑧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常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⑨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⑩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画“____”的部分对小姑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⑨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是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怒吼”“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C.文章主要以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是要深化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品读经典 书香满园”活动计划

     

    活动目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和精髓。品读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提高师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活动要求

    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坚持每天诵读经典,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完成每周的读书目标

    活动内容

    1.每天要有15分钟诵读或背诵经典。如利用晨读时间朗诵或背诵古诗文,诵读经典文学著作的精彩片段等。

    2.各班级根据自己班的情况制订读书目标,列出每周要读的书目,可以是童话、寓言、名人故事、名家名著类书籍。

     

    3.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由阅读书籍,写读书笔记,可摘抄佳句佳段,也可写读书心得。

     

    4.每周由老师组织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共同赏析精彩片段等。

     

    5.开展文学习作评比活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参加报刊、杂志等投稿

     

    活动时间

    周一、周三、周五晨读时间,每周二至周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教室、学校图书馆

    展示形式

    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展文学习作评比活动,展示优秀习作

    【1】这份活动计划的主题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

    【3】学校制订这份活动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①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 ②提升学生的演讲水平 ③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④提高全校师生文学素养 ⑤锻炼师生团结合作以及组织活动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④⑤

    【4】阅读并分析这份活动计划,下列与活动计划相符的一项是( )

    A.学校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花15分钟背诵古诗文。

    B.举办读书交流会是展示读书成果的唯一形式。

    C.周二和周四不需要诵读或背诵经典。

    D.学生要先自由阅读经典书籍、写读书笔记,再集中交流、分享读书成果。

  • 13、阅读迷宫。

    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 像一串小铃铛  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 像一匹明洁的丝绸 映照着蓝天

    呵,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呵。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是响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叮,像是大路上车轮流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声浪声,是在催促着人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1)给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2分)

    (2)选择正确的修辞方法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3分)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 对偶

    (1)呵,河流醒来了!  

    (2)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

    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它看见了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袅袅升起了炊烟……   )(  

    (3)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3)文章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写三月的桃花水的?又是如何写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的? (3分)

       

    (4)文章第四自然段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是从哪几方面来说的?(2分)

     

    (5)短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作者抒了一种什么感情呢?在你的眼里,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写。(2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A.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______

    B.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坦然。______

    【2】选择:文中画线的句子意思是( )

    A.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3】侄儿对“我”的影响具体表现在: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对“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侄儿的感恩之习,改变了“我”,让“我”懂得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B.侄儿的感恩之习,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C.女儿学会了感恩,这给她的学习带来了帮助。

    【5】用“ ”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因“我”的感恩而感到快乐的句子。

    【6】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你以“感恩”为内容,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内阅读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1说说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范仲淹非常刻苦,用“______”画出。

    3这段话写了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刻苦的例子,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   )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选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选段中“___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段话是按照_______的结构方式写的。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是为了表现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好的一项是( )

    A.行船速度极快,操纵自如。

    B.极窄的地方也能平稳地穿过。

    C.拥挤时,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D.我们的眼睛不知看哪一处好。

  • 17、课内阅读。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在文中“□”里加上恰当的标点。

    【2】选文中体现孙膑非常有把握能让田忌在赛马时取胜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知,孙膑是一个 的人。

    A.胸怀宽广

    B.足智多谋

    【4】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膑是如何使田忌在赛马中取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短文。

    爱国将领吉鸿昌

    吉鸿昌被敌人从天津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1】画“ ”的句子中的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句话是对吉鸿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此时他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能表现出吉鸿昌“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的是(                    

    A.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B.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C.临刑之时吉鸿昌表示自己不能跪下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让刽子手给自己搬了把椅子

    D.吉鸿昌不让刽子手在背后行刑,让刽子手在自己面前开枪,他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如何打死自己的

    【4】读文中画“﹏﹏﹏”的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   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zhuǎn zhuàn)。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虽然   不是)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贯 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

    2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

    (1)毛毛虫、比塞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肯·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哪两个方面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改变句式。

    哪有这么大的伞!(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把设问句改为陈述句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嘎子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天地。

    题目:谢谢你的

    五年小学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感谢的事情,或者是老师对你的关爱,或者是同学给你的赞许,或者是别人给你的喝彩,或者是别人对你的信任与宽容……请拿起你的笔,把题目补充完整用文字去抒发你此时的感谢之情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