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欺负 斩新 预计 熟悉
B.脚踠 特殊 拳头 喉咙
C.榜文 衔接 描准 骏马
D.板凳 操纵 附庸 蜻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杨》文中兄妹的争论突出表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特点。
B.“这座石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很像真的。”是一个比喻句。
C.“一碧千里“的”一“是表示数量词。
D.《草原》这课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写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B.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C.由于训练队加强了后期的管理,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办法,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绩。
D.诡计多端的侦察员循循善诱,最终使得潜伏很深的特务头子露出了破绽。
4、看拼音,写词语。
pò xiǎo chǎn zi shuān zhù guàng jiē
(____)(____)(____)(____)
bái zhòu chú tou suí yì yīn liáng
(____)(____)(____)(____)
chéng rèn sāng shù
(____)(____)
5、补充成语。
膘_____体_____ 颇负__________ _____拳_____掌
__________见血 随心__________ _____有成_____
6、根据意思写词语。(4分)
(1)进攻,没有攻不下来的;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
(2)满天大雾弥漫的样子。( )
(3)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善于估计客观形式,决定策略。( )
(4)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 )
7、根据原文填空。
(1)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5)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_____________。为设果,____________。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___玩镜片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反复研制,发明了最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到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至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各写一句夸赞圆明园和痛恨侵略者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类文阅读
泥活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镞一镞。①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②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孙子冯大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颏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来,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③“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儿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1】(品读外貌)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描写了冯兰瑞老人的眼睛。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______),第二个句子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______)。
A.一本正经 B.全神贯注 C.粗中有细 D.精益求精
【2】(品读动作)阅读下面句子,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A.这句话是对冯兰瑞的动作描写,从中感受到了冯兰瑞老人的技艺高超。
B.这句话中描写人物的动词有“拿、挑、三剔两刮”。
C.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冯兰瑞老人纠结的心理。
D.“他似有所悟”中的“悟”指的是武松打虎,必然用劲,拳背上自然会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这样作品才会更加逼真。
【3】(辨析描写)文中标有序号的三句话依次是对冯兰瑞老人的( )
A.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4】(分析判断)对“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一闪一闪的亮光”表现出了冯兰瑞之前开心的心情。
B.这句话侧重说明冯兰瑞爷爷的眼睛十分明亮,就像两盏烛光。
C.“亮光熄灭了”是在暗示冯兰瑞听了孙子的话后失望的心情。
D.这句话表现出了冯兰瑞爷爷此时的心理变化。
【5】(梳理脉络)下列选项中正确概括了冯兰瑞老人心理变化的一项是( )
A.满意→舒畅→伤心→失望 B.疑惑→开心→失望→伤心
C.疑惑→满意→开心→失望 D.疑惑→满意→失望→开心
【6】(感知人物)除技艺高超外,你认为冯兰瑞老人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象拓展)想一想:看到冯兰瑞亲手毁了自己的作品,孙子冯大有没有意识到爷爷的良苦用心?他会怎么做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秋时代有一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晨,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后,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第1自然段的“□”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用“√”在括号里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明白:(1)明亮( ) (2)清楚( ) (3)公开( )
苦学:(1)痛苦( ) (2)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 (3)有耐心地,尽力地( )
【3】仔细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再填空。
俞伯牙修改乐曲时,面对的是 ,身后是 。“高明的琴师”主要指点的两种声音是 、 。
【4】“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一句中,“他”指的是______,“老师的用意”是_______。
【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12、阅读乐园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zhǐ zhī)很多,他操纵自如,(豪 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作急转(zhuǎn zhuàn)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的往后倒(dào dǎo)退,我们的眼(晴 睛)忙极了,不知看(哪 那)一处好。
【1】画出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拥”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画。“拥”的字义有:(1)持有;(2)抱;(3)聚到一块儿;(4)围着。
在以下句子中,“拥”字应选哪种义项?(填序号)
A.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_____)
B.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_____)
C.张家界成了人类共同拥有和保护的宝贵财富。(_____)
D.船很宽敞,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______)
13、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
①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A.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②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guàn guān】。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搔【sāo shāo】着人们的脚板。
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B.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④时光悄悄地溜走,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C.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⑤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1】用“对”在【】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进括号里。
(1)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____________
(2)静悄悄的,听不到一点声音。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蓝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沙等景物,展现了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
【4】选文第④自然段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的过程,按顺序描写了四个阶段的情景,下列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顽皮蹦跳 慢慢下沉 悄然入水 收敛光芒
B.收敛光芒 顽皮蹦跳 慢慢下沉 悄然入水
C.收敛光芒 慢慢下沉 顽皮蹦跳 悄然入水
【5】作者笔下有画,行文有情。通读全文可知,作者把三亚的落日比作__________、比作大红灯笼、比作__________,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_________之情;文中_________句话则直接抒发作者这种情感(从文中画“ ”的三个句子中选,填序号)。
14、阅读感悟。
萧伯纳的感慨
灯光辉煌,人影散乱。萧伯纳访问苏联回来,朋友们都来看他,室内热闹极了。
萧伯纳谈了自己访问后的感受说:“苏联的一个小姑娘还给我一个教训呢!有一天,我在街头遇见了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我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我对她说:‘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做游戏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这时,萧伯纳望着朋友们,说:“你们猜,小姑娘会怎样说呢?”
朋友们七嘴八舌 有的说 小姑娘会感谢有的说 大作家同她玩 她会感到幸福
“哈哈,你们都猜得不对。”萧伯纳说,“也许我的态度有些傲慢吧,小姑娘竟然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安娜。’”
“啊!”朋友们听了,大笑起来。
“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1】给短文的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该用 _______ 语气读。
A.傲慢,漫不经心
B.自信,理直气壮
C.生气,稍带讽刺
【3】“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做游戏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萧伯纳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联小姑娘给萧伯纳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姑娘,听到萧伯纳有些傲慢的话,会如何想,如何回答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节选)
舰体倾斜得更厉害了,邓世昌的身体也随着舰身在倾斜,他清醒地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终于到了。
日本舰队也停止了炮击。大海恢复了平静,海风送来了日本舰上的呼喊,叽里呱啦的,邓世昌一句也听不明白,他问身边的人:“他们在叫什么?”那人回答:“叫我们挂上白旗。”“投降?!”邓世昌嘿嘿一笑,“没那么容易。”他叫人把全体人员集中到甲板上,他有话说。全舰的官兵都来了,个个身上带着伤,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邓世昌用犀利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平静地说:“我们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大家说怎么办吧。”静静的,没有回音,只听见海浪拍击着船帮发出的哗哗声。
邓世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和‘致远’舰一起沉入海底。兄弟们,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等死吗?”话音刚落,海仓陡然地从人群中蹦出来,吼道:“加足马力,把‘致远’舰开过去,撞沉日本的‘吉野’!”众人一齐怒吼起来:“对,撞沉它!撞沉它!与‘吉野’同归于尽!”“吉野”舰是日本海军的灵魂,只要把它击沉,敌人必定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大乱。邓世昌被这惊心动魄的吼声震撼了,他深情地望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多么好的弟兄啊,真想再看大家几眼,真想再和大家出一趟海,一起在甲板上唱一支北洋水师的歌。他不再多想,把手一挥,立即下达命令:“开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把‘吉野’撞沉。”
“轰隆隆……”马达声又响了,“致远”舰拖着愤怒的火焰,带着满身的创伤,咆哮着向“吉野”冲去。大海惊呆了,慌忙闪开一条水路,让“致远”跑得更快一些,一朵朵浪花举起手臂在为“致远”呐喊、助威。
邓世昌高擎着那把雪亮的指挥刀屹立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海风更大了,他头顶上那破烂不堪的指挥旗不时在他脸上拂动,他全然不顾,随手一甩,将旗角撩到一边,依然威武地立着,怒视着前方。甲板上的数百名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全都用严峻的目光盯着越来越近的“吉野”。邓世昌的这一招儿把“吉野”舰上的小胡子舰长吓得走了神。起先,他根本不信中国的军舰敢拿命往他的舰上撞,直到“致远”舰真的出现在离他不远的海面上时,他才又蹦又跳地叫起来:“鱼雷!快放鱼雷!”一面慌忙下令“吉野”快往后撤。
一颗颗鱼雷“嚓——嚓——嚓——”地直射而来,“致远”怎么躲也躲不开。砰!一颗鱼雷炸了,又在“致远”身上添了个洞。紧接着,好几颗鱼雷一齐击中了“致远”的舰体,它像一个迅猛奔跑的勇士猛地被人砍断了双腿,在海面上打着圈圈。汽笛一声长嘶,它终于慢慢沉没,全舰官兵一起落入大海。
【1】读文章,再按文章内容填一填。
本文主要描述了__________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和日本的“野”舰战斗时,舰体_______,舰上官兵却不愿意向日本人_______。在邓世昌的率领下,“致远”舰上的全舰官兵面对敌人,视死如归,勇猛地向“吉野”舰撞去,最后,全舰官兵一起___________,为国捐躯。
【2】读下面一段话,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邓世昌用犀利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平静地说:“我们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大家说怎么办吧。”
从邓世昌犀利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从邓世昌平静的话语中,我又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轰隆隆……”马达声又响了,“致远”舰拖着愤怒的火焰,带着满身的创伤,咆哮着向“吉野”冲去。大海惊呆了,慌忙闪开一条水路,让“致远”跑得更快一些,一朵朵浪花举起手臂在为“致远”呐喊、助威。
这段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致远”舰、______和______人的情感。从“致远”舰“愤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冲去”,大海“______”“____________”,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致远”舰上的官兵带着对敌人的________,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_______________。
【4】邓世昌高擎着那把雪亮的指挥刀屹立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海风更大了,他头顶上那破烂不堪的指挥旗不时在他脸上拂动,他全然不顾,随手一甩,将旗角撩到一边,依然威武地立着,怒视着前方。
①描写邓世昌动作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邓世昌神态的词语:________。
③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邓世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形象。
【5】读了这篇历史故事,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邓世昌及“致远”舰上的这些官兵?下面不恰当的一组是( )。
A.顶天立地、名垂青史 B.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C.英勇顽强、为国捐躯 D.怒火中烧、犹豫不决
16、阅读加油站
古城的桥林林总总有木板桥石板桥有木拱桥石拱桥有单孔桥双孔桥还有多孔桥桥栏上的雕刻,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乌丽娜看一座,赞美一座,在小本子上记下一座。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有时候静静地听流水说话,听从水边宅院里传来的纳西古乐。
1.请给缺标点的句子加标点。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流连——
3.用“……有……有……还有……”写一句话。
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7、现代文阅读。
炎夏说瓜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结交了许许多多农民朋友,老的少的都有,和我交情最深厚的是三十多岁的“六机匠”。
他在离我村三四里地的“西河”,种着一点“河淤地”。夏天一早,我跟他下“西河”。他在高粱地里劳动,我在清清的河水里捉鱼,河水清且浅。晌午,我们仰卧在河边树林的沙地上,听千万只鸣蝉的大合唱,其声悠悠,把人催入梦境。
傍晚,收工归来,“六机匠”的肩上扛一把锄,锄杆上搭一领破蓑衣,还有一个小小的牛眼罐。小路两旁,全是“青纱帐”,远远的一个小瓜棚映入眼中。我们拨开高粱,走进瓜棚。主人身旁卧着一只小犬,旁边有一枝土枪。这是防备獾、狼和野兔的,也防有人夜间来“摸瓜”。我们和瓜地主人聊上几句,道一声摘两个“子瓜”。主人慢慢起身,脚步小心地进入瓜地,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最后,一手托一个瓜送到我们面前,用瓦盆里的清水洗一下,然后用手指弹弹,眼睛看看瓜,再望一望我俩。我们用指甲在瓜中间掐一道印子,左手托住,轻轻用右手掌打几下,瓜应声一裂两半,果然是沙瓤。我们用手抓瓤子吃,然后,咬下一块瓜皮刮着吃,刮着刮着,一直刮到了“青州”。瓜,又甜,又鲜,可口沁心。吃完了,抹一抹嘴,丢下三四个铜板,道一声谢,便踏上归途。这时,夕照烧红了半个天,微风从禾稼声中送来,西瓜在肚里发散着清凉。
我们两个人,沐浴着夏风的凉爽,悠悠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六机匠”的巧嘴给我讲吃瓜的故事。我们一面说一面走,一会儿就到了家。这时候,一钩新月像镰刀高悬在他土屋的茅檐上了。
年老了,在都市里吃瓜,想到儿童时期吃瓜的往事。一样是夏天,一样是吃瓜,在北京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吃瓜,是一种享受,但我感觉,儿时在乡村瓜棚里吃瓜却更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1】《炎夏说瓜》是一篇________(记叙 说明)文,主要写了作者儿时和__________在乡村瓜棚里__________的快乐往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____________之情。
【2】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用自己喜欢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点的句子中,“浓厚的生活情趣”是指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道题中,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道题来回答。
(1)如果你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请你把自己在城里吃瓜的情景写下来。
(2)如果你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请你把自己在乡下吃瓜的情景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做一只永不放弃的蜗牛
周杰伦从小就喜爱音乐,三岁开始练琴。他的钢琴老师十分严厉,只要一弹错,不专心,就马上打手背。童年的周杰伦被剥夺了玩的权利,所有的日子都是在钢琴边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到一家餐厅打工。
一九九七年,周杰伦参加了《超猛新人王》。表现并不算好的他意外得到吴宗宪的垂青。吴宗宪和周杰伦深谈之后,决定聘请周杰伦到自己的唱片公司担任音乐制作助理。
制作助理的工作周杰伦做了一年多,这个工作什么杂事都做,有时还得帮大家买盒饭,而且薪水又很少,不过他做得很快乐。逐渐地,他从小扎扎实实打下的音乐根基让他的表现越来越显眼。老板吴宗宪看在眼里,决定给这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一个机会,让他拥有自己的舞台,当个创作歌手。1999年12月的一天,吴宗宪将周杰伦叫到办公室,十分郑重地说:“杰伦,给你十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五十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十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
周杰伦兴奋不已,跑到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努力。因为他知道,老板给他的机会也许就这一次。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一首接一首地创作。每当疲惫的时候,他就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打个盹儿,醒来之后继续下一首歌曲的创作。就这样,仅仅十天时间,周杰伦真的拿出了五十首歌曲,而且每首都写得漂漂亮亮,谱得工工整整。
仿佛一夜间,华语流行歌坛几乎被周杰伦一个人的声音统治了。他从一名餐厅服务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当红小天王。周杰伦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明星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任何人都可做,只要你肯努力。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我不服输的结果。”
周杰伦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音乐人,而非昙花一现。的确,一个人不想做退却的懦夫,就应该像那首歌中写的那样,虽然有时背负重重的壳,却也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1】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______________)
(2) 遥远得不能达到。 (______________)
(3) 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介绍了_________的成长经历,他从一名______成长为________,他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而非昙花一现。
【3】题目中“蜗牛”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点了题?请画上“ ”线。
【5】读完短文,你觉得周杰伦为什么能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课外阅读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然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然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大学。直到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
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
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寄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诸如此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青年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在给母亲洗脚时,是什么使他“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大公司,社长聘用了他,你从中知道青年应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悠悠寸草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那个青年也懂得感恩,回报母亲的爱。读着文章,不禁让你想到了哪句关于母爱的诗?请把它写下来。如果想不出诗句,写一两句自己读后的感受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该写句子。(6分)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修改病句)
(3)李老师对珊珊说,珊珊的作文有两处错误,让他讲给珊珊听。(改为直述句)
21、按要求写句子。(11分)
(1)射门进球对球迷来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改成反问句)
(2)晏子对楚王说:“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改成转述句)
(3)用三个恰当的关联词,分别将下列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①人们保护环境。 ②能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
(4)田野边,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摆。(写成拟人句)
(5)工人高高地举起汽油灯,逐一介绍着洞内形状各异的景物。(缩写句子)
(6)老爷爷讲故事。(把句子扩写具体)
(7)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修改病句)
(8)“风一更,雪一更, 。 。”
“水有源,故 ;木有根,故 。”(补充完整)
22、(题文)居里夫人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改写句子)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发挥想象,写一写。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荷兰牧场。
假如你是荷兰牧场上的一匹骏马,一枝郁金香,或一架风车,一个荷兰小朋友……请你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荷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