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用这颗赤子之心上下求索。
②哪怕他的生活窘迫潦倒,面容苍老干枯,他的精神在备受折磨之后已然错乱。
③读卢梭的《漫步思想录》,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最容易被触动的状态里。
④从苦难和孤寂里寻找生命中点滴的甘美。
⑤他饱尝过人世的辛酸,却依然留着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
A. ⑤①②④③ B. ③⑤①④②
C. ③②⑤①④ D. ①④②⑤③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小女孩不慎从自动扶梯上坠落,当时有位先生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B. 《林肯》《中国合伙人》等国内外优秀影片陆续上映,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C. 日本某些政客,就侵略历史推陈出新大做文章,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
D. “萨德”事件表明:以牺牲他国安全利益来强化自身安全是典型的无理与霸道。如果韩国政府坚持推进部署“萨德”,终将自食恶果,陷入不可挽回的败局。
3、将①一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必须懂得这个道理:肯努力是一种态度,会努力是一种本事,肯努力加上会努力,方可踏上成功坦途。
①努力,不论是努力学习还是努力工作,都是一种美德。
②因而,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不仅要肯努力,还要会努力、善努力。
③但现实生活中肯努力的人很多,会努力的人很少,
④而成功女神只青睐那些会努力的人。
A. ①④②③ B. ③④②① C. ①③④② D. ②③④①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文章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美丽,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B. 古代男子18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鲁迅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儒家经典之一。
5、[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③累年小试不售④,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第:只是 。④不售:考不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2)或好作诗古文(________)
(3)致生骄惰之气(_______)
【2】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鄙”字有以下义项:①周代地方行政区划,五百家为一鄙;②边疆,边远地区;③庸俗,鄙陋;④轻视,鄙视;⑤自谦之词。“鄙科名为粪土”中的“鄙”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说说理由。
【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
【4】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5】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北陂①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边小洲。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 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 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
D. 第四句中“碾成尘”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直接描绘眼前之景来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节操。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7、某中学八(1)班组织开展“我爱家乡”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方言兴趣小组”负责人,请你完成以下活动内容。
①为做好方言研究,传承地方文化,请你对媒体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为“方言兴趣小组”设计一个活动,并对其主要内容稍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面两道小题,选作一题。
A.请选择一句典型的当地方言用普通话书面语翻译出来。
当地方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话书面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摘要)拟个恰当的标题。
2014年5月,一位从事外语翻译工作的人来到一农村采访,但他听不懂当地方言。当地外事办特地为他找了一位既懂普通话又懂当地方言的人给他作翻译,帮他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2)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4)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5)故虽有名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6)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刘禹锡借友人的劝慰之酒振作精神的句子是: , 。
(8)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可以感知到古仁人志士的智慧。读《岳阳楼记》,去感知到范仲淹“ , ”以平常心处事的旷达;读《<论语>十二章》,去感知到孔圣人“ , ” 视富贵如浮云的价值观。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立时引爆话题。《朗读者》受追捧,正如该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应不求。”“朗读”、“者”、“情感纽带”是《朗读者》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
现代化的中国,是多元且丰富的,《朗读者》之类节目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让电视荧屏避免流于同质化的庸俗战争,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伴随着节目《朗读者》的开播,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在多个城市街头出现,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与参与。每位朗读者可以在亭子里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画面,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当中,分享给全国观众。
西安市民许女士说:“我想把龙应台的一篇《目送》送给我亲爱的儿子,因为去年九月的时候他上了幼儿园,送他去幼儿园后,我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中有段文字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儿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更好地成长。”
这样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来说既新鲜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在文字中感悟生活;在朗读中抒发情感。文字成了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了最好的聚合,不求字正腔圆,但求情真意切,在平静的朗读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有删改)
【1】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
【2】如果你走进“朗读亭”,你会为谁朗读,朗读怎样的篇章呢?请完成下面内容,分享你的朗读设想。
我朗读的篇章是:《_____________》(的片段)
我想把以上篇章朗读给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100字)
10、阅读白耀文的《老井,乡村的印章》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畦畦碧绿的菜园子展现在眼前,葱茏茂盛,长势喜人:西红柿一串一串挂在枝桠间,一层,两层,三层,最下边的一层还有一枚笑红了的小脸。一行葱挺直了腰身,站立端正。青椒玲珑可爱,好似一只翠绿的小灯笼。白菜像雕刻师精心雕琢过的翡翠。卷心菜还未收心,叶片上卧着几滴露珠,一只毛毛虫当成了小广场,慢悠悠地在上面散步。黄瓜呢,在菜园子靠石墙的最里边,羞答答地躲在藤蔓之后,只露出来那么一小截,带着毛刺,尾随着枯萎了的小黄花。
②匀整的菜畦旁边,是一条蜿蜒又光滑的小路,小路的另一端是老井。这些鲜活的菜蔬,得益于老井慷慨的恩赐。
③日里月里,老井总是激荡着酩酊的水光,陶醉了岁月,隐去了故事。
④故乡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这片苦焦的土地,山大沟深,十年有九旱。一年四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竞争,和岁月对抗。乡亲们的吃水全靠老井。老井在一条深沟里,距离村庄三里地。沿着一条又陡又急、七拐八弯的下坡土路要走上小半个时辰。那些日子,人们赶了牛车,慢慢悠悠地往返,拉一趟水往往要折腾好长的时间。
⑤春天里刮黄风的时候,正是种玉米的时节。乡亲们在肆虐的老黄风中播种希望。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从老井里取了水,晃悠悠地挑着水桶,一步,一步,挑到玉米地,然后用水瓢一勺一勺舀到放了种子的小坑里,覆盖上黄土,用脚踩实……那一支沉重的扁担,压红了肩膀,压弯了腰身,也压实了岁月。
⑥老井,伴着人们走过多少难熬的光景?又带给我们多少温馨的回忆?
⑦夏日里,大人们在菜园子里浇水,孩子们就偷偷伏在井台石板上看井水。井水深邃清幽,经天光映照,水面闪着光芒,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蓝天,也有悠悠漂浮的白云。绿皮的青蛙藏匿于垒砌的石头缝间,露出一鼓一鼓的腮脖子,时不时“呱呱”叫上两声。我们扔了小石子吓唬青蛙,青蛙“扑通”跳入水中没了踪影。有一次竟然发现井里还有蛇,菜青色的蛇鬼魅一般,自在游弋在井水中,实在太吓人。这时,孩子们往往会得到大人的厉声呵斥,一则怕掉入水中,二则怕污浊井水。孩子们顿时四散而去。
⑧老井前的路旁,杂草丛生,肥硕的水稗、车前草、龙葵、苍耳、虎尾,像一群没人管的野孩子,拥挤在一起。玩累了,我们就折了南瓜的大叶子,浸了井水,当作草帽戴在头上,沁了水的叶片凉丝丝的。南瓜的叶柄是空心的,可以当作吸管,在水桶里汲水喝。老井的水甘甜清冽,冬暖夏凉,喝上一肚子,去草丛里打滚儿,可以听到肚子里“咣当、咣当”的声响,而即使喝再多的井水,肚子也不会疼。井边十米开外,是一棵老柳树,弓腰驼背,年岁已不可考,空心却繁茂,树下荫爽交匝,我们就钻到树干里做游戏,或者在树干上系一根绳子荡秋千,耳边不时传来清风的私语。
⑨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去老井挑水或者拉水吃了。拧开水龙头,哗啦啦的泉水喷涌而出。而那老井,像一只洞察力非凡的眼睛,似乎早已洞悉了村庄的人来人去、世事变迁。搬离故乡已有十几年的光景,老井的那一眼泉仍旧日复一日汩汩涌出,可昔日的打水声、喧闹声,还有那片绿油油的菜园子,早已销声匿迹,四下里一片沉寂。如果以这口井为中心辐射开来,周遭的土地渐渐撂荒,而那些熟悉的面孔大多已各奔东西。由喧闹到寂静,是老井的宿命,也是村庄的宿命。
⑩老井,这一枚乡村的印章,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时光符号,刻记着每个游子湿漉漉的乡愁。
(选自《百家散文》)
【1】老井不仅陪伴人们熬过艰难岁月,也带给孩子许多温馨回忆。仔细阅读⑦⑧两段,概括老井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温馨回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折南瓜叶浸水当草帽戴。
③我们用南瓜叶柄当吸管汲水喝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老井里取了水,晃悠悠地挑着水桶,一步,一步,挑到玉米地,然后用水瓢一勺一勺舀到放了种子的小坑里,覆盖上黄土,用脚踩实……
(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老井,乡村的印章”为题,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并暗示文章的中心。
B. 文章第⑥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老井的喜爱、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C. 文中第⑧段的画线句通过写老井旁“杂草丛生”,表现老井周围景象的衰败荒凉。
D. 文章第⑩段中通过写老井由昔日的热闹变得沉寂,既表现了乡村的发展变化,又表现了作者对乡民走出乡村、涌向城市现状的深思,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4】本文第①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园子里的蔬菜,请比较分析它们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上的相同点,并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分析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出自《呼兰河传》)
它们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本文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春风里的山茶花
(1)今年,春天的脚步仿佛来得迟一些,但窗外的那棵山茶花又开了。
(2)我坐在办公桌旁,抬头面对窗外,就可以看到在春风里绽放的火红的山茶花。
(3)每每走过树下,我都会驻足片刻。
(4)这是一棵野山茶花,非常普通,树干和树叶与满山遍野的油茶树没有什么区别。树高不过三米,树冠呈伞状,树干表皮如小孩的皮肤,黄里透着淡红色,细看表面还有一层白色粉末,光滑圆润。椭圆形的树叶比油茶树叶略显宽大而厚实,树叶正面青绿油亮,背面深绿略显粗糙,叶缘有微小的齿痕。山茶花树四季长青,春夏生长速度较快。初秋时节,枝头就孕育着莲子般大小的花蕾,那小小的花蕾经过秋霜冬雪的洗礼,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枝头,总有一两朵茶花就会迎风怒放,露出红艳艳的脸庞。即使遇到冰冷的雨水,甚至是湿润的冰雪,茶花也义无反顾的张开宽大鲜红的花瓣,向人间吐露出金黄色的花蕊,传递春的芳香。
(5)如今已是花满枝头,如火如荼。在春日的阳光下,叶子绿油油地泛着润泽的光,在层层叠叠叶片之间,那花朵色泽鲜红亮丽,还有几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吐出一点儿诱人的花蕊,欲张欲合。那血红色的花朵,随风抖动, 显得超然脱俗,神韵天然,鲜艳而不妖冶,与河岸上粉红的樱桃花,金花色的香叶子花交辉相映。
(6)人们路过树下都不由地赞叹:这花真美!
(7)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棵野山茶花的故事。
(8)二十年前,我刚师范毕业就到这所农村学校来工作。有一年春天,老校长从深山高岭的高田村家访回来,带回一支野山茶枝丫,把它扦插在学校的花池里。来年春,茶花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野山茶居然活了。
(9)岁月无情,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岁月有痕,茶花树已高过人头,校长也已老了,昔日和小伙子们一起在球场疯狂的汉子已成了白发两鬓的老人。他常说:“我的一生曾经荒废了十八年,人这一生有几个十八年啊!”他原在外县一所中学工作,也曾在家劳动耽误了十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乡建了一所中学,于是,他离开那所条件优越的学校,来到偏僻的家乡开始新的旅程。他常常对我们说:“乡亲们不容易啊,为了孩子读书,村民勒紧腰带,扛着木材来建这所学校。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重啊!”
(10)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九月,正是山村孩子高高兴兴背起书包上学的日子,他却突发脑梗塞而卧病在床,不得不提前离开自己热爱的校园。因为他爱养花,办理退休时,我说帮他把那棵茶花树移走。他双手扶着那树干,抬头仰望树冠,说还是不移了,这里更适合它。就在他退休后的第二年春天,这棵山茶花第一次开花了,虽然仅仅零星几朵,但是开得很鲜艳,展开的鲜红花瓣就如孩子圆润而灿烂的笑脸。
(11)于是,每年的初春,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枝头,总有花儿迎风绽放。在树下,常常有孩子追逐嬉戏,也常有阵阵的啧啧称赞声。每天,孩子们按时扫去地上的落花,却从未见过有人采摘。树上,常常看见各种鸟雀跳跃在花丛之中,与飞舞的蜜蜂争相吸吮着花蜜。一只黄雀立在枝头,拍打着深黄色的翅膀,唱着嘹亮的赞歌:又一个春天来了!
(12)今年,我从教正满二十年。花开花落,一个愣头青年,现已是不惑之年,岁月在我的额头刻下了挥之不去的痕迹,我没有幽怨,更多的是感激上天给予的恩赐。有时,回校看望我的学生会好奇的问我,这么多年了,那么多的老师,有的改行了,有的调走了,有的进城了,我为什么还留守在学校。也有朋友心怀善意地和我开玩笑,说我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我都会一笑了之。这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学生,我觉得这里更适合我,我的根已深深扎进这片深黑色的泥土,哪怕严寒酷暑,我等待的是山林里拂过的一缕春风,释放的是脉络里输送来的芳香,渲染的是生命里张扬的颜色,然后,从枝头悄悄滑落,化作春泥碾作尘。
(13)今年,春天的脚步确实来得迟一些,但窗外的那棵山茶花又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阅读第12段,说说我从“愣头青年”到“现已是不惑之年”,一直“还留守在学校”的原因。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文中第7段有什么作用?
【5】文中的老校长和“我”,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一直扎根山村,默默坚守。读完上文,请谈谈你对这样的老师的评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孤独寂寞时,温馨的问候最难得;失意悲伤时,忠诚的守护最难得;得意忘形时,冷峻的警示最难得;尴尬懊丧时,宽容的勉励最难得。
请以“ 最难得”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