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从“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这句话中读懂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故事发生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族英雄郑成功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使表达的语气更强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歌颂了郑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为建设台湾做了两件实事:发展生产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
《三黑和土地》的作者是( ),从小生活在农村。这首诗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 )之时。全诗表达了以( )为代表的农民们对( )的热爱,以及拥有了( )后的( )心情。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答题。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绿色的波浪”是指____________ ;
“粼粼的波光”是指____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成为另一种东西。”其实“另一种东西”并非只有一种东西,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用“列出要点”的形式简要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_________________
4、在括号内填写一对反义词。
(1)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____),从西边(____)?
(2)每天只有坚持锻炼,你那(____)的身体,才会变得越来越(____)。
(3)在今天这个(_______)的世界里,你以为知识是(_______)的吗?错了!
5、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
(1)妈妈正在chú(______)房里削水果,突然从角落里cuàn(______)出一只老鼠。妈妈正要抄家伙打它,它却shùn(______)间líng lì(______)地从妈妈胯下逃走了。
(2)xián(______)乐四重奏是令人táo(______)醉的演奏形式,许多作曲家都在精心为这次音乐会上的四重奏pǔ(______)写乐曲。
(3)望着páo xiào(______)的洪水,望着堤岸边等待救援的群众,李书记zhòu(______)起了眉头,紧咬着嘴chún(______),在努力想办法加快救援速度。
6、古诗两首。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作者)写的。
【2】从上面两首诗中各找出一处对偶句,用“ ”画出来。
【3】在建德江,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心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故人庄,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心是______________的。
【4】在古诗中,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江清月近人”中的“月”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还来就菊花”中的“菊花”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织女家,
【1】《浪淘沙》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_。”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涯”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话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奔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3】这两句诗使人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_________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____________。
8、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_____ 逶迤—— _____
磅礴—— _____ 云崖——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漫画(无题)
材料二 中秋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其间他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他没和家人交流,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不管到哪里都是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1】仔细观察材料一的漫画,写出其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正确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的基础上,结合两则材料,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端午日(沈从文)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上午11点钟左右,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船的事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选由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用时才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悄地把锣鼓很单地的敲打起来,为桨手调理节拍。一船快慢靠鼓声,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总有人在水边放些鞭炮表示胜利庆祝。
赛后,城中戌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把30只头颈上缚了红布的雄鸭放入河中,让军民自由下水追赶,谁捉到鸭子,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里。
结实 健康 伶俐 灵巧
【2】画“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端午日的________和________民俗,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中“挥动”一词能否换成“摇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穿插“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 )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摇鼓的故事。( )
【6】我还知道一些传统习俗的寓意。过年时吃年糕:________;中秋节吃月饼: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大爱,如静水深流
①13岁那年,父母工作的煤矿忽然倒闭,我便被送回老家。自此,我的世界仿佛一下失去了所有色彩与光亮。∥
②父亲临别时再三叮嘱,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要我多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起初,我极不情愿往田里走,生怕弄脏了新球鞋。但是,看到爷爷奶奶在烈日下躬身劳作的背影,我再无任何理由躲懒,只好硬着头皮去帮忙。
③暑假将近时,正是玉米的收成时节。那段时间,我与二老几乎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烈日下掰玉米棒,一晒就是大半天。终于,收完了所有玉米,我也黑得活像只泥鳅。一向爱美的我,怎么受得了这般打击,再不敢在镜前顾影自怜,心情亦随之沉入谷底。于是,接下来的剥玉米、晒玉米、捆玉米棒的活计,我便显得很消极,望向爷爷奶奶的目光,更多了些“仇恨”的意味。
④一个黄昏,我心虚地躲在房间,眼睛和心却一直在窗外的院子里逗留。目光所及的角落里,夕阳把爷爷正佝偻着捆玉米棒的瘦弱背影拉得很长。第一次,我忽然感觉到他其实是个孤独的老人,而我却是那么虚伪。心中忽地一动,我迅速放下书,跑到爷爷身旁,无声地帮起忙来。
⑤良久,爷爷微微抬头,说:“丫头,你是不是很讨厌爷爷?”我一下子愣住,随后惊慌失措。本以为那些所谓的“仇恨”目光不会轻易被发觉,谁知这一切,早已让静默不语的爷爷看了个通透。我一下陷入了沉默,不知如何打破这僵境。
⑥爷爷却微笑着说:“丫头,其实我们让你做活计是为你好,你终归要离开大人,过独立的生活,什么都不会做,怎么能行?学习之外,你也要好好地把握生活才是。”一番简单的话,却让我泪湿衣襟,之前所有的怨怼,此刻皆消散不见。∥
⑦光阴荏苒,我果真成了离巢的鸟,旧时与二老在田间劳作的时光,反倒成了醇美的回忆,夹杂着谷麦的清香。多年后,每每忆起年少时光,爷爷的那番话总会在我耳边响起,一切恍如昨日。
⑧是那些劳作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从苦难中看到希望,变得坚强。而我亲爱的爷爷,用他的隐忍与沉默,为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多年后,当我泪眼迷离地想念早已逝去的爷爷时,方觉——大爱,如静水深流。∥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顾影自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阴荏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已用“∥”划分成三部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我便显得很消极,望向爷爷奶奶的目光,更多了些“仇恨”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番简单的话,却让我泪湿衣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快乐阅读。
詹天佑在美国(节选)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了。归途中,他满怀着希望,准备为国效劳。在轮船的甲板上,他陷入了沉思……
在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上,黑板上挂着白色屏幕,上面放着幻灯片,詹天佑正在听课。
幻灯片上出现了铁路,一辆火车满载着货物飞驰而来。老师讲道:“这是19世纪70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接着幻灯片上又出现了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拉着破车缓慢地行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
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又惭愧地低下了头。
下课以后,詹天佑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一个美国学生走过来,对他说:“那老牛拉破车的是哪个国家?詹先生,你能回答吗?”詹天佑不予理睬。那个学生冷笑着说:“高才生,怎么连这个也回答不出来?”詹天佑忽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哈哈哈……”在一阵哄笑声中,另一个学生说:“听说大英帝国曾经在中国修了一条铁路,可是中国的皇帝却说那是怪物,把它拆了,扔到河里去了。”“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呜——”汽笛声声,打断了詹天佑的沉思。轮船靠岸了,他望着岸上同胞们亲切的笑容。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1】从记叙的顺序角度看,詹天佑在美国求学的情节属于________。
【2】画线句中詹天佑“痛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詹天佑“惭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詹天佑要离开富裕的美国而回到贫穷的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精彩赏析阁。
电话里传来了我熟悉的声音,我说:“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我对她讲了这些年来我的情况,并告诉她,她为儿时的我所做的一切有多么重要。
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通话中,我对苏珊说,我会再来这里,那时我会多待几天,我想见她。
(1) 仔细读上面的语段,用“ ”画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读懂了什么?
(2)认真读第⑥自然段画“____”的句子,想一想“我”认为苏珊做的哪件事特别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现代文阅读。
木棂窗纸上的夕晖
林少华
①偶尔我也有聪明的时候:把本应是主卧室的大房间用作书房,闭上眼,总统套间不也qī hēi一团?
②书房角落原来放一个小沙发,二十年坐下来,把个沙发活活坐成了沙抗,坑里足以栽一棵中等椰子树。下午快三点的时候,日影西斜,正好斜在两扇木棂西窗半透明的窗纸上——“窗外落晖红”。每当红到四点,歪在床头看书的我哪怕再入迷,也必定把书放下,抬头盯视窗纸上的落晖:始而落晖满窗,继而大半窗,再而半窗、小半窗、一缕、半缕,最后变成左上角淡黄色的一吻。整个全程恰好十五分钟。
③一天二十四小时,唯独这十五分钟如此鲜明地演示阴与阳的变化、如此完整地刻录余晖告别的身影。注视之间,我认定这是单单为了我的十五分钟——它总是让我想起遥远的故乡,想起故乡夕晖下的外婆,想起外婆那永远忙碌的身影……记得上初一那年暑假,我拎着两斤名叫糟子糕的老式蛋糕去外婆家替母亲看望外婆。到外婆家已是黄昏时分。外婆问饿了吧?随即打开土黄色草纸包,小心拿起一块糟子糕递给我。那是我出生十几年来第一次吃这么香的东西,简直从脚后跟一直香到头发梢。
④在外婆家住了好几天。一天傍晚,夕晖从木棂窗斜射进来,斑斑驳驳落在迎窗的炕席上,也落在有些佝偻的外婆身上。外婆从炕柜里拿出针线篓,又掏出好些布块儿和棉絮什么的……当时我正坐在炕沿上侧身看墙上糊的《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的话”——肯定是同上初一的表姐糊的。外婆叫我小名,要我把线穿进针眼里。“老了,姥姥老了,眼睛花了,不中用了……”外婆喃喃地自言自语。我问外婆做什么,外婆说给你做一件棉坎肩。说罢停了一会儿,“不是给你做,是帮我闺女做啊,我那闺女……”外婆低着头,声音越来越低。接着,外婆把那些布块儿铺在炕上,大致铺成坎肩形,拿起剪刀,又拿起针线……
⑤外公去世早,我没见过,不知长什么样。外婆出身大户人家,和外公没有儿子,只我母亲这一个女儿。家境还好,母亲……少女时代的母亲相当漂亮——在伪满时期念过书,学过作为“奴化教育”的日语。嫁给我父亲后,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生我那年母亲才二十岁,接下去是我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不说别的,光这六个小孩儿就掏空了母亲的青春、母亲的身体、母亲的一切。母亲所以打发我来看望外婆,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是没有一条能穿出家门走亲戚的裤子。
⑥外婆能不知道吗?可知道又能怎么样呢?外婆因没有儿子,外公去世后过继了外公弟弟的儿子,我叫他大舅。舅母去世那年,大我一岁的表姐刚刚满月,由外婆屎一把尿一把拉扯大。表姐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家子吃喝拉撒都靠外婆一个人忙活。我大舅毕竞不是她亲生儿子,表姐她们自然也不是亲外孙女。外婆的处境可想而知——给我做坎肩都是趁大舅去生产队干活和表姐不在的时候做的,还特意叮嘱我“可别告诉你表姐她们……”
⑦那件棉坎肩穿了多少年呢?至少,去省城上大学时还穿着,像温暖的夕晖一样陪我度过了四个寒冷的冬天。
⑧外婆早已不在了。夕晖还在。
⑨是的,书房木棂窗纸上那十五分钟夕晖,绝对是为我出现的夕晖、仅仅属于我的夕晖……(有删节)
【1】看拼音写汉字:
qī hēi一团( )( )
【2】根据上文内容,为外婆梳理她的人生图谱:
儿时,大户人家衣食无忧→____________→夫死,过继丈夫弟弟的儿子→__________→老了,为外孙做棉坎肩想方设法为女儿减轻生活重担
【3】第③小节画线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联系本文分析一下其效果:
它总是让我想起遥远的故乡,想起故乡夕晖下的外婆,想起外婆那永远忙碌的身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省略号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它总是让我想起遥远的故乡、故乡夕晖下的外婆、外婆永远忙碌的身影……
B.外婆从炕柜里拿出针线篓,又掏出好些布块儿和棉絮什么的……
C.接着,外婆把那些布块儿铺在炕上,大致铺成坎肩形,拿起剪刀,又拿起针线……
D.是的,书房木棂窗纸上那十五分钟夕晖,绝对是为我出现的夕晖、仅仅属于我的夕晖……
【5】第⑨段“是的,书房木棂窗纸上那十五分钟夕晖,绝对是为我出现的夕晖、仅仅属于我的夕晖……”请结合加点词语,说说结尾段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下列句子。
(1)她大眼瞪着 很委屈地说 别羞 大姐姐 我也是女孩儿(给句子加上标点)
(2)他的小嘴撅起来。(改为比喻句)
(3)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盘山公路。(仿写排比句)
(4)啊,真是菊花茶,甜甜的,带着一股花的馨香。
(改为感叹句)
(5)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改成第三人称)
(6)把原句改成下面的句子行吗?为什么?
原话:该要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要的钱,一分不许多。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改后: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16、句子模仿秀。(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它们色彩热烈明快,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近。
(2)北京城这秋色的秋林啊,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17、渔夫对安娜说:“你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为反问句。
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要的。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老人说,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意外的 _________________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出乎人预料之外的事情。高兴的、悲伤的、惊讶的、陶醉的……这一个个的意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了戏剧性。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成功”、“惊喜”、“发现”、“收获”等等。2.语句通顺,叙事清楚,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3.字数4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