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棱镜(léng) 搓捻(niǎn) 混为一谈(hǔn)
B.嘹亮(liáo) 粗犷(guǎng) 狭隘(yì) 拈轻怕重(niān)
C.应和(hè) 倜傥(tì) 蜷伏(quán) 参差不齐(cān)
D.贮蓄(zhù) 执拗(niù) 灼热(zhuó) 畏罪潜逃(qián)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座博物馆的历史,据说建立于一八三二年。
B.历史是一面镜子,把现实结合起来,就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C.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及油画般的景致,把游人带入了迷人的天地。
D.在考试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高龄、令爱、赏脸、奉陪、垂询等都是古代常见的敬辞。
B.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虚构了三十多个神奇的国度,如好学上进的黑齿国,酸腐吝啬的淑女国,虚伪狡诈的大人国,女性当家的女儿国,终日忙忙碌碌的劳民国等。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代散曲,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臧克家既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又是伟大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是臧克家先生的高足,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B.《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首民歌代表,与《观沧海》合称“乐府双璧”。
C.小华今天在语文课上学习了古代对百姓的称谓,有布衣、孤、苍生、黎民、庶民、氓、黔首等。
D.明明与芳芳从小一块长大,两人虽是异性,但他俩趣味相投,情谊深厚,真可谓是“竹马之交”。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广大冬奥建设者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了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
B.读书读到会心处,我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的话啊!”
C.登上山顶,放下背包的我如释重负,感觉身体顿时轻盈灵活了许多。
D.面对大家的误解,他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说清楚。
6、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一些地方出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原因是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而引起的
B. 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C. 在新的千年里,黔东南人民一定会齐心协力,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奇迹来
D. 谁能否定学习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没有用的呢?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单义词,如“地球”“柳树”“包袱”“长津湖”等。
C.古代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郎”“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儿女,“小儿”“小女”是谦称自己的儿女。
D.“国庆节放假回家,我刚到门口,四岁的弟弟便飞出来迎我。”句中把弟弟写成能飞的小鸟,运用了拟物的修辞。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有改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乃共克期日__________ (2)元伯具以白母__________
(3)对曰__________ (4)少游于太学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二年之别 下车引之
B.乃共克期日 去后乃至
C.若然,当为尔酝酒 公欣然日
D.相委而去 太丘舍去
【3】翻译下列句子。
(1)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结合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说两文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古诗文名句默写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生》
(3)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客》
(5)《陋室铭》写交往人物不凡,衬托屋主人才学高品德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中写表现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莲花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橘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由得欣慰起来。
【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惊奇→震撼→____
【2】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1)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
(2)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描写的角度)
【3】第⑨段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第⑩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
11、【材料一】
信息概况
“诗骨”陈子昂 | |||
生卒年限 | 约公元659年——公元700年 | 诗歌风格 | 其诗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清新质朴,大有“汉魏风骨”之势。他提倡作诗要文辞质朴、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蕴含风骨。所谓“风骨”就是如凌风硬骨般的威武气势,所以他的诗读起来总是铁骨铮铮。 |
职业 | 侠客、诗人、右拾遗(官职) | ||
家庭出身 | 富二代 | ||
学历 | 进士及第 | ||
代表作 | 《登幽州台歌》《郭隗(wěi)》《感遇》等 |
【材料二】
生平时间线
公元659年—678年 | 陈子昂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少年时的他也是个熊孩子,梦想当一名侠客,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果然闯祸了,一不留神刺伤了别人,最终侠客梦破灭,弃武从文。 |
公元679年 | (20岁)来到帝都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第一次参加国家科举考试,可惜名落孙山。 |
公元682年 | (23岁)学有所成的他再次入京应试,却依旧榜上无名。随后借古琴事件成功逆袭,一时名扬天下。 |
公元684年 | (25岁)终于高中进士做了皇帝的谏官,走上人生巅峰。后来,得罪了权贵,受到排挤和打击,而他的谏言也换来了贬官甚至坐牢的命运。 |
公元696年 | (37岁)突厥人来袭,陈子昂随武攸宜的军队出征。他本以为可以一圆少年时的侠客梦,却被贬为军曹这等芝麻小官。 |
公元698年 | (39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好辞官回乡照顾年老的父亲。 |
公元700年 | (41岁)因为家里太有钱被人嫉妒,遭到迫害。财产被霸占,冤死于狱中,结束了命运多舛(chuǎn,指不幸的事)的一生。 |
【材料三】
超级访谈秀(节选)
主持人: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名带斗志昂扬,字含精金美玉,气宇不凡、人称“诗骨”的陈子昂先生。听说你一直心情郁愤,是有什么烦心事吗?
陈子昂:别提了,武攸宜那家伙根本就不会用兵打仗,却嘲笑我是一介书生,根本不听我的建议,还把我贬为军曹这等芝麻小官!
主持人:的确是大材小用。于是,您就写了《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我是有感而发呀!想到古时的燕昭王在幽州台上摆满了黄金,台下满是摩拳擦掌、想要报国的人才。而现在只有我一个人站在这高台上,我的心比寒风还冷。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能理解,我能做的只有在这悠悠天地之间泪流满面。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子昂出身富贵家庭,25岁进士及第做了谏官,从此平步青云,得以施展抱负。
B.陈子昂被称为“诗骨”,是因为他提倡作诗要文辞华丽、言之有物、蕴含风骨。
C.两次科举落榜后,陈子昂借古琴事件,引起人们关注,一时名扬天下。
D.陈子昂被武攸宜贬为军曹,他一时郁愤,辞官回乡照顾父亲。
【2】小吉同学对陈子昂的侠客身份产生了兴趣,请结合材料二,说说陈子昂“侠客梦”的前后变化。
【3】结合材料三,简要描述陈子昂写下《登幽州台歌》时的复杂心境。
【4】小吉同学和小兴同学对陈子昂的评价产生了分歧,你赞同谁的说法呢?请结合三则材料阐述理由。
12、按要求写作文。
生活中既有晴空万里的日子,也有不期而至的风雨。有时让人忍不住欢笑,有时又让人忍不住落泪……“忍不住”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往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感受、真性情、真想法。
请以“忍不住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