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乐山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假)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人未可大兵权(借助)

    B. 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凭借)

    C. 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D. 大臣犯法,无所宽(宽容)

  • 2、下列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语段用了动态静写的手法,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

    B.“酣眠”指月光朗照,“小睡”指淡淡的云遮住了这满月的意境。

    C.“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吻合。

    D.最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和谐美妙的荷塘月色。

  •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度,用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秀才”,原指优秀之才,始见于《管子·小匡》;汉时与孝廉并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宋间凡应科举者皆称秀才;后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C.“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可以学习各种技艺了。“束发”与“及笄”都指15岁。

  • 4、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所体现的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关于仁的含义的阐述有很多,综合起来就是要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B.《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五千言》,主要反映了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将“道”作为“众妙之源”“万物之宗”。在政治上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其政治理想虽然不 可能实现。但是儒道思想存在一定的互补性,道家思想“超然通达”“静观待时”的思想对 现代人的思想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

    C.“春秋笔法”也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指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秉笔直书,明确表达记录者的褒贬,不畏当权者的诠释,也不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就为其隐晦。

    D.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古代农学体系的成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汉代以来本草学的巅峰之作。

  • 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B.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C.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D.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士人和私学的出现

    ①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③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

    ④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⑤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⑥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世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沿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授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新的思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品性高洁、才华横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中将萧瑟的秋景与离别的心境化而为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苏轼提倡实践考察弄清事物真相,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写看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

    (5)《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国维以词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经三种境界,第二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奋斗求索阶段。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了秦的自私无道。

    (3)《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用香蕙作佩带而遭到贬黜,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曹操对贤才雄才渴求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通过与“小人”对比,说明君子光明磊落,无忧不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不逾矩。”

    (3)故令有所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学无忧。

    (4)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止于至善。

    (5)博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6)惟君臣相遇,___________,则海内可安。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是《荆轲刺秦王》中悲壮的一幕,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在《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以天空、水底生灵自由场景的两句,来表达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3)陶潜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的和平,毫无喧嚣和烦躁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问,辛弃疾多年闲居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两句暗指中原大好河山沦陷,只有“万里长剑”才能力挽狂澜,寄托了词人光复河山的雄心壮志。

    B.上片中间“我觉”三句,借景喻事,暗示了时下局势的危难,情感基调也由热烈转为凄冷。

    C.下片表达了词人已知国事难为,看透千古兴亡、百年欢笑、是非成败而获得的一种淡泊悠然的闲适心境。

    D.结尾写夕阳中航船卸下帆,抛锚沙滩,一派和平景象,与开篇的“风雷怒,鱼龙惨”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这首词中说“元龙老矣”,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说“廉颇老矣”。词人说这两位古人“老矣”,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九岁,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魏太昌中,释褐太保开府西阁祭酒

    天保初,除太子庶子。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寻转大司农少卿,又除太常少卿。司徒录事参军卢恩道私贷库钱四十万。聘太原王又女为妻,而王氏已先纳陆孔文礼聘为定,聿修坐为首僚,又是国之司宪,知而不劾。被责免中丞。

    天统中,诏与赵郡王叡等议定五礼。出除信州刺使,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既盛署,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遣,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由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选自《北齐书•卷四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B.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C.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D.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后用为官名,相当于同类官衔中地位最高的人。

    B.古代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C.先秦时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水部属于六部之一,掌航政及水利权。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聿修与世无争,颇有才能。袁丰修出身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任职数年,远近称赞,官至太常少卿。后因他人犯错受牵连,被责免。

    B.袁聿修为政清静,深得民心。御史曾到信州周围诸州,检举和揭发官员的不法行为,却根本没有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

    C.袁聿修为官亲民。广受爱戴。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人请求为袁聿修立碑,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朝廷下诏批准。

    D.袁聿修为人廉谨,拒收贿赂。邢邵派人给前来巡查的袁聿修送去白绸,聿修将礼品退还,还写信表示领了对方心意,就不加以责备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2)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洪应明《菜根谭》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志未酬》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

    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