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暮春之初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悟已往之不谏 ⑤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①③④⑥/②⑤/⑦⑩/⑧/⑨
B. ①③⑥/②④⑤/⑧/⑨/⑦⑩
C. 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 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当然,这两种“法治”价值追求的异同,都值得思考。相互间的比较与分析,不是为了争辩出谁优谁劣,而是为了推进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
①“定分”方能“止争”,“止争”则各司其职,互不相争
②中国古代虽有“法治”这个词,然而却无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③古代西方的法治则不仅要“定分止争”,更强调分权与制
④强调法律确定人的名分、物的权属等问题的作用
⑤古代中国以“定分止争”作为“法治”的基本价值要求
⑥进而在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和谐
A.②⑤④①⑥③ B.①⑤④②③⑥ C.①⑤④②⑥③ D.②⑤③⑥④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得不说,液晶技术已经成了明日黄花,而以OLED技术为首的这些新兴的显示技术已经成为了显示行业的新宠,正在各个领域内大放异彩。
B. 巍峨的大楼,庄严的会场……在欧洲议会大厦那冠冕堂皇的外表下,欧洲议会竟然被媒体爆出议员大面积缺席和刻意骗取补贴的惊人丑闻。
C.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D. 在漫长艺术生涯的实践中,郭德纲那与众不同却魅力无穷的表演,形成了不瘟不火、深醇酣畅的郭氏相声艺术风格,为观众带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前者如《秋兴八首》,后者如《登高》。
B.“海外徒闻更九州”中的九州,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古代中国分为九个不同的州;后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C.“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一句中,元和是年号;左迁是被贬,因为古代以右为尊;郡是行政区域,司马是官职。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对下列诗句所用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 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焘
B. ①诸葛亮 ②刘备 ③刘义隆 ④拓跋焘
C. ①诸葛亮 ②孙权 ③刘义隆 ④拓跋宏
D. ①周瑜 ②诸葛亮 ③刘裕 ④拓跋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①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②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③“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④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⑤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人读书,自古以来就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⑥“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7日04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正数量大幅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也正日趋普及。
B.已经很少有人认为,虽然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云感受古今作家的思想生活,但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
C.5G时代,人们阅读时可以使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也可以通过3D电子地图平面呈现古代历史地理。
D.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人们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人们也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国人来说,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传承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的民族的文化血脉。
B.对青少年来说,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所以,我们要倡导多读纸质书。
C.同一本书,不同时代的人只要以相同的方式阅读,就会有相同的精神追求。就像我们也能体会出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一样。
D.面对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习惯了“一屏万卷”、“听书”的云阅读,捧读一本纸质书的“古典式”的阅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3】下列关于“云阅读”的推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阅读和传统阅读并不是对立的,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B.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云阅读方便快捷,让人能够随时随地进“数字书房”,享受阅读的乐趣。
C.“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所以云阅读已经是相当火爆的了。
D.虽然云阅读可能有一定的劣势,但青少年还是应在多读纸质书的前提下,用好“云书房”,守护好人文之光。
7、根据语境,填写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五人墓碑记》中揭露高爵显位者为苟全性命的“辱人贱行”,他们或是“脱身以逃,______________”,或是“剪发杜门,______________”,与五人的英勇牺牲对比,实在是卑鄙下贱。
(2)《五人墓碑记》作者在最后进一步表明写这篇碑记的感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虽为平民,但精神伟大,浩气长存,应当彰扬他们的事迹,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面对廉颇的居功自傲,蔺相如却退让回避,他以国家前途命运为重,说:“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
(4)春暖大地,百花盛开,古代描写春天花开花谢的诗句很多,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抒发了自身功业未就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
B.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迎接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其身之可爱 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B.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而不心服
D.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吾其还也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这是习近平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关于“中华文明”的论断。作为炎黄子孙,你如何看待中华文明?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