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从外交的制度架构上开始向西方趋同。1868年,清廷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赴美修约,蒲安臣未咨请总理衙门核准即擅自越权签署续增条约,清廷予以承认并交换批准。这表明( )
A.美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B.西方国家对国际法运用持双重标准
C.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的尝试与偏离
D.清朝外交活动中崇洋媚外现象严重
2、1953年,在毛主席亲自过问下,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选调了全国200多位优秀的教育干部,筹建包括叶圣陶、吕叔湘、华罗庚等著名学者在内的编写委员会,历经四年努力,于1957年编写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小学使用。上述重要举措意在( )
A.满足工业化对优秀人才需要
B.执行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C.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
3、《伤寒杂病论》流传至宋代时,由林亿等人整理校汀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录方剂269方,使用的药物多达21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 )
A.系统总结了我国中医药学成就
B.无愧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
C.说明我国中医学缺乏创新精神
D.可佐证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4、1494年,教皇主持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在世界的中间画了一条线,规定界线两边分别归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包括尚未被发现的地区。16世纪初,法国国王高调宣称:“我很想看看《圣经》里哪一条规定了我不能分享这个世界。”法国国王的言论反映出当时欧洲( )
A.教皇权威的逐渐丧失
B.宗教地位的下降
C.多个中心的发展趋势
D.主权国家的形成
5、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尔及利亚知识分子发起思想和政治改造运动,他们致力于史学原稿的重校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编撰,这是阿尔及利亚人第一次尝试书写自己先辈的历史。这一运动源于( )
A.法国殖民文化的渗透
B.华夫脱政党坚持斗争
C.文化的自我审视反思
D.非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6、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庐山恋》,讲述一位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此片公映后,对于影片中该华侨的语言表达方式、日常着装等出现了不小的争议。 但影片也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情况( )
A.反映了我国全面开放后的社会风貌
B.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C.折射出时代变迁影响人们观念变化
D.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7、如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效率排名统计情况(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技术效率前6住的行业 | 技术效率后6位的行业 | ||
扎花业 | 91% | 毛妨职业 | 12.5% |
面粉业 | 86.7% | 玻璃器皿业 | 12.4% |
制糖业 | 78.8% | 地毯业 | 11.8% |
调味品业 | 59% | 仪器业 | 10.3% |
榨油业 | 58.7% | 制坯业 | 10% |
碾米业 | 57.5% | 造冰冷藏业 | 3.4% |
A.民族工业发展规模有所扩大
B.近代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C.新兴工业已经占据有利地位
D.西方工业技术影响不断加深
8、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群中有一组特殊器物,包括环首刀、铜凿等,这些器物在当地没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国西北系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其来源不言自明。二里头青铜器群中发现有含砷的青铜器,砷青铜技术始源于西方。这反映出中华早期文明( )
A.起源于二里头文化
B.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C.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D.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9、加尔文教教义突出各种“约”,特别是与以上帝作为见证的、上帝与人民直接立的约,同时加尔文引使徒的话为依据:“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高傲的君主们完全瞎了眼,以至于他们以为自己就是上帝。”这些思想( )
A.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B.有利于推动西方政治近代化转型
C.推动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D.意在运用世俗权力拓展教会影响
10、794年,唐朝宰相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的“论兼并之家私敛重于公税”中指出:“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建议)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务利贫人。”材料反映陆贽主张( )
A.削减地租以缓和阶级矛盾
B.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
C.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两税法
D.休养生息以恢复社会生产
11、辛弃疾认为, “夫会子之所以轻者,良以印造之数多而行使之地不广”;宋孝宗在总结会子发行的经验时也说: “大凡行用会子,少则重,多则轻。”这说明当时( )
A.已经关注通货膨胀问题
B.认为应该增加纸币发行
C.更看重金属货币的流通
D.主张政府推广使用纸币
12、2022年以来,“全球南方”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南方”通常泛指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大多位于南半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
A.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各国强调发展道路一致性
C.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
D.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
13、宋代无论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立轴构图,还是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的横卷或者扇面构图,均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试图真实表现出北方壮阔的山水和江南地区的秀丽烟雨等自然美景。由此可见,这一表现手法( )
A.符合宋儒性理之学的认知
B.成为两宋绘画的主要风格
C.遵循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D.旨在展现艺术的科学价值
14、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1476年将印刷术传入英格兰,推动了文学、宗教、教育、史地类英语印刷品大量出版,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成为“国王的语言”“国家语言”。据此可知,这些印刷媒介( )
A.动摇教会在英国的统治
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5、据史料记载,印加人在美洲地区实行土地、矿藏和牲群的国家所有制,强制信奉官方的太阳教,仔细编制供征税和征兵用的人口调查表,废黜地方世袭酋长,强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这些记载说明印加帝国( )
A.迈入高度成熟的封建社会
B.维系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具有国家集权主义的色彩
D.文明程度超越其他地区
16、下表为国共合作前后各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媒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时期 类型 | 1919-1922年 | 1923-1927年 |
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报刊 | 《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觉悟》《共产党》《劳动界》 | 《新青年》《向导》《中国共产党党报》《中国青年》《犁头》《中国学生》《战士》《中国工人》《人民周刊》 |
中国国民党 领导下的报刊 |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晨报》副刊 | 《新民国》(主要宣传三民主义)、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侧重新闻报道) |
A.社会各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思潮主流
C.统一战线中合作与分歧并存
D.传媒产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17、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了当时( )
A.南书房地位重新提高
B.清代官吏俸禄来源多样
C.君主专制的高度集权
D.清代吏治管理混乱不堪
18、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 )
A.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
C.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助推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19、1949年11月,上海市政府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国营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民营企业贷款;私营工厂不准关门,不仅要照发工人工资,还要尽快缴纳税金。与上述规定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投机商人疯狂囤积居奇
B.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
C.工商企业推行公私合营
D.中央政府实现财政统一
20、下图为中国共产党发给山东夏津县农民卢金锡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明,上有“华北区土地房产所有证”“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之规定”“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与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等字样。这一证明可用于研究(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D.土地私有制度废除的影响
21、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 )
A.东西方的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22、如表为苏联194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可以说明苏联当时( )
产品 | 1913年 | 1940年 |
电力(亿度) | 20.39 | 486 |
石油(包括凝析油,万吨) | 1028.1 | 3112.1 |
天然气(亿立方米) | 300 | 32.19 |
煤炭(万吨) | 2915.3 | 16592.3 |
生铁(万吨) | 421.6 | 1490.2 |
钢(万吨) | 430.7 | 1831.7 |
钢材(万吨) | 359.4 | 1311.3 |
化肥(按100%有效成分计算,万吨) | 1.7 | 75.6 |
化学纤维(万吨) | — | 1.1 |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 | 0.18 | 5.84 |
汽车(万辆) | 一 | 14.54 |
水泥(万吨) | 177.7 | 577.3 |
拖拉机(万台) | — | 3.16 |
谷物联合收割机(万台) | — | 1.28 |
木材运出量(实积亿立方米) | 0.67 | 2.47 |
A.国民建设热情高涨
B.工业建设成就显著
C.农业发展成效甚微
D.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23、19世纪末,黄遵宪等提出“文学革命”,强调文学“含融万汇,左右群情,载道明德,纪政察民”。要革新积习,“则除恃文学为群治之萌芽,诚未闻别有改良之方法”。这反映出( )
A.传统文学的功能逐渐减弱
B.文学成为宣传改良的手段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24、在2023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中,金砖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作为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行列,并欢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这表明金砖国家( )
A.力求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寻求地区合作,维护欧亚安全
C.积极联合伙伴,企图称霸世界
D.倡导“一带一路”,追求和平发展
25、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
26、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正确位置。
(1)1919年,首先在__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从__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__成立。
(5)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1945年,中共七大在________召开,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领导下,空前统一和团结。
(8)1949年4月,渡江战役,_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7、都城之味
两汉统一时期,代表中国政治中心而兼文化中心的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钱穆先生的话道出了两汉时期都城所体现的对边疆控制作用与对经济文化资源整合作用,根据所学填写下表,回答在之后的历代都城的历史变化中其中所折射出的重要含义。(需要史实与分析相互结合)
史实 | 分析 |
例:西汉首都长安 | 代表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
|
|
|
|
|
|
|
|
28、目的:限制王权和保障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30、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31、内容
(1)规定议会___________
①议会必须定期召开,___________权属于议会。
②下院议员___________产生,在议会内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
(2)限制___________权力
①司法权:凡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___________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②财政权:国王不得找任何借口___________。
③军事权: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___________。
32、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33、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34、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35、冤家宜解
《原是一对老冤家, 法德化敌为友对世人的启示》这是新华网一则报道的标题。假定这篇报道由你来撰写,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两个问题:
(1)为何说法、德两国是一对“老冤家”?
(2)法、德两国是如何“化敌为友”的?
36、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计亩征银……无论是国家税收,军饷官俸,京库岁需还是民间借贷等都是用白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但是,历来国内来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所福放弃金本位的背景。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四
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一一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共同因素,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变化。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问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某一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
38、分析科举制度持续运行千年之久的原因。
39、“二十四朝之皇帝”
近代学者夏曾佑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谈谈你对汉武帝“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