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包含了现实的对策发展逻辑与理论思辨逻辑两条脉络,使得大一统思想具有完整理论形态。就现实逻辑而言,董仲舒通过双重视域,为“大一统”思想注入了强烈的时代与现实关怀。据此可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
A.形成了以君主为中心的体系
B.充满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
C.抛弃了以民为重的传统观念
D.继承和发展了仁和礼的理念
2、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3、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文献史料 |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唐)王建《秋千词》 | ||
实物史料 | 彩绘打马球女俑 | 彩绘狞猎骑马俑 | 《弈棋仕女图》(局部) |
A.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4、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瀛寰志略》在福建城福州抚署刊行面世,“甫一付梓,即腾谤议”。两年后作者徐继畲也因此书“张大外夷”而被免职。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此后30年间,该书不断被翻刻,影响日深。这主要是由于此书( )
A.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C.注重对欧美国家的考察和介绍
D.标榜“自强”和“求富”
5、考古工作者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坛、庙、冢等遗迹,同时期其他地区还出现了以城址、祭坛、王陵、玉礼器和陶礼器为标志的遗址。这说明当时( )
A.国家初始形态显现
B.奴隶制经济达到繁盛期
C.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D.宗法等级体制得以确立
6、“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材料表明宋朝(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崇文抑武的政策
C.行政效率的低下
D.民族关系的紧张
7、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8、“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这首《农友歌》歌词反映的情景发生在( )
A.国共北伐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1954年6月24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长莫洛托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所做的关于日内瓦会议的总结中指出:“……旧内瓦会议明显地证明了这样一种状况;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与,许多国际问题,尤其是事关亚洲局势的问题,根本无法审理”。这体现了( )
A.新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B.新中国的“一边倒”政策取得重大突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D.新中国“求同存异”方针促进各国合作
10、敦煌飞天壁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艺术形象。它融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等多种元素,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形成这种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雕刻技术的进步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绘画技术的精湛
1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从诗中可以看出初唐( )
A.战乱不断的社会现实
B.民族关系和睦
C.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D.塞外风景优美
12、“(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上述内容出自于( )
A.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
B.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C.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D.国民革命军北伐誓词
13、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建立军事基地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14、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其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这反映出唐中后期( )
A.三省体制日益完备
B.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C.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
D.中书门下变成宰相施政机构
15、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6、原始社会看起来简单,它的变化却是多层的,体现在区域分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管理多方面,每个阶段却有不同,从姜寨聚落遗址到良渚文化遗址反映了 ( )
①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变化 ②从事采集和渔猎到刀耕火种的转变 ③从氏族成员平等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转变 ④从氏族组织到部落或部落联盟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18、元朝创立行中书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制度( )
A.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B.造成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削弱了地方行政能力
D.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19、下图所示文物,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该现象是( )
A.灌溉工程的修建
B.商业中心的繁荣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货币的广泛流通
20、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21、清末清廷着手实行新政,由于清廷认为民报“乱是非而淆视听”、“挟清议而以訾时局”,因此决定兴办官报,掌握舆论主导权,以寻求变法的舆论支持,并力图开启民智以巩固变法基础。于1906年创办《商务官报》,《商务官报》接受各团体、个人投送的章程,因此,但凡有用皆可采纳,不论身份地位高低,其重要编辑之一杨荫杭在此时正因为宣传革命被清廷通缉,但因为其在实业发展方面极有见地,也被《商务官报》欣然接纳。据此可知( )
A.《商务官报》作为朝廷的喉舌,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B.《商务官报》创办的根本目的在于抬高商人地位
C.《商务官报》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商务官报》作为官报,在思想和内容上都秉持较为保守的态度
2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3、有学者认为,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范例。如下表,它以最大的城、最早的坝、最美的玉重新定义了江南的概念。由此可知,良渚古城( )
最大的城 | 从城址区中心向外,依次有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分别被城墙和外郭墙环绕;内城面积290万平方米;外郭内面积为630万平方米 |
最早的坝 | 在古城建设之初,规划设计和建造了11条堤坝,分别构成高低两道防护体系;形成13.29平方千米的库区 |
最美的玉 | 改进了切制抛光、琢刻、钻孔等制玉工艺,制作了种类各异的良者玉器,创造出了灿烂的良渚玉器文明 |
A.展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B.已经具备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态
C.以手工业和商业为经济支撑
D.证明当时长江流域经济领先北方
24、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帝非常喜欢当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开放
C.君主意欲亲自选拔人才
D.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25、评价: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________,________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________。但________过于僵化,________分割过细,影响了________,助长了________的政治风气
26、元朝时,形成我国________族的前身——回回
27、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________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________: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28、绘画成就以_______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_和_______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29、背景:①北宋中期后出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大臣范仲淹发起以________为宗旨的改革,史称“________”。但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失败
30、辽:先后创制________、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31、中共“一大”:________年____月______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_法租界召开,后转至___________。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选举组成中央局,__________为书记。“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__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
32、悠悠史事
历史的发展由众多史事构成,把握关键史事才能对历史有整体性的认识
A.朝鲜战争 B.“南方谈话” C.香港回归 D.中共八大
E.重返联合国 F.十一届三中全会 G.加入世贸组织
(1)请将以上史事对应填入表格中(填写序号)。
时期 | 史事 |
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
|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
|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2)以上史事发生在北京的是 。(填写序号)
(3)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是 (填写文字)
33、历史空间
请将下列图片反映的史事与其发生地相匹配(填写数字)
34、农业新品种引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____________在中国推广种植;
35、阅读下列材料: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活动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是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成果。下列是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请写出图1、图2、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并简要评价罗马法的影响。
36、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原则?局限性?
37、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形成了哪些派系?
38、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39、“史料阅读”北宋学者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从藩镇割据直至唐末军阀肢解唐朝的历史线索: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