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河北衡水高一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风光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

    代沟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消除代沟,只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大学问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④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本草图经》中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泥,精粗详略 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⑥   D. ③④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是贬义词的一项是(     

    A.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与迢迢取经路一样,充满风险与挑战,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B.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这个冬天,我们相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前行,一定能无往不胜

    C.大家没有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也在处心积虑地为自己谋取利益。

    D.我们都讨厌那些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人。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菲律宾政府抛出的南海仲裁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好整以暇,时刻准备捍卫国家的海洋主权。

    ②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感谢老师,也是人之常情。正常的表达,如送花、送贺卡,外界其实不容置喙,否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③得悉“银狐”里皮出任国家足球队新一届主教练,人们期待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男足能固人成事,踏上复兴之路,获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④我们评论《欢乐颂》中的角色时不能太苛刻,更无须求全责备。“五美”都有喜怒哀乐,

    也有不足和槽点,这才是真实的职场和生活写照。

    ⑤四川大学研究生曹礼勇赴凉山支教,一年发起、建成三座助学桥,彝族老乡津津乐道他的故事,甚至还给他取了一个彝文名字—“的日木牛”。

    ⑥土地违法决不能异变为交了罚款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占地,只有让违法占地者得不偿失,

    令他们自食其果,才能以儆效尤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想要生生不息、蓬勃向前,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只能是chī)人说梦;中华民族要增进民生福址、实现民族复兴,不坚持绿色发展只会是半途而费。

    B.韩国海上调查情报科长黄俊贤表示,扣留、没收、报废等处罚能起到与停止、取蒂营业资格一样的制裁效果,相信经济(gàng )竿惩罚能让那些试图继续进行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和船主彻底死心

    C.在明清以前,乡村是美好的代名词。孔子说过礼失而求(chǔ),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也同样在乡村里发现了诸多旷世奇才,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更是长年隐居在山林里,不愿意出来做官。

    D.熄了引(qíng),旋下左侧的玻璃窗,早春的空气遂漫进窗来。(cén)寂中,前面的橡树林传来低沉而嘶哑的鸟声,在这一带的山里,荡起幽幽的回声。

  • 5、下列成语使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随着齐齐哈尔“最美鹤乡”活动逐步落实,现在的鹤城时刻向世界各地的游人展开的是一幅海晏河清的塞北山水长卷。

    ②2017年,实验中学再一次高考捷报频传,那一大排高考金榜集中展示了实验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永创辉煌的丁香精神。

    ③马尔克斯怀瑾握瑜奋力笔耕,为苦难的南美和全世界热爱美的人完成了《百年孤独》《迷宫中的将军》等不朽之作。

    ④卢瑶导演的新片《五魁首》,描绘了一个“规则城堡”式的青春世界,显示了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⑤西方诗歌很难翻译得形神兼备,理论上该赞同直译,然而伴随直译而来的板滞和晦涩又常常使读者意兴阑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火烧云

    粱爽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整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她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人生第一次,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他们说,她很高傲,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从来不在外面玩儿。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逛。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等夏梦的出现。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我只干一件事一一练字。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每天晚上,我会沿着201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持着不远不近大概20 米的距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年。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我更希望她永远都是平安的、宁静的、快乐的。

    高考前的一个晚上,不知为什么,每天跟夏梦一路回家的女孩儿没有出现。我明显感觉到,有几次她放慢了速度。她只要放慢速度,我便放慢速度。我知道,她一直都知道我在她身后,否则她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笑声。我有很多话想对她说,可是我的理智提醒我不能,因为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允许自己打扰她。

    终于等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我在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到了夏梦。她穿着一件碎花蓝连衣裙,蓬松的短发已变成高高的马尾,如同清水荚蓉一般清纯美丽。

    你喜欢我?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愣,不知该怎么回答。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没等我回答,她便挽起我的手。我们手牵着手走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马路,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后来,送夏梦回家的时候,路过一个铁路桥,我们坐在桥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看天边的火烧云,又红又美。

    我知道那首诗是你寄给我的,没想到你的字和我的那么像。我的脸一下予变成了火烧云。 你为我做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我们两个是不会有未来的,我父母一定不会接受你。

    我想说点安慰她的话,喉咙里却像哽住了什么东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紧紧握了握她的手。她一下子趴在我的肩头嘤嘤地哭了起来,但哭声很快就被火车的汽笛声给淹没了。

    夏梦考上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有时候,我会一个人坐在铁路桥旁边的水泥台上发呆,听着火车的汽笛声,想着夏梦那张梨花带雨的脸。

    多年以后,我意外地收到一本不知从哪儿寄来的诗刊,里面有一首署名夏梦的诗。那首诗,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还抄下来想读给于小毛听。于小毛被我吓跑了,其实我也不懂诗。只记得她在诗里说,她喜欢火烧云……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的情感历程,真实细腻,可亲可感。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

    B.本文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只是和风细雨,慢慢叙述一件生活中很平常的的事件,于琐碎中窥视人生。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与夏梦的相会相爱相别,这一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D.小说极富现实主义特色,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否定了他们的不成熟的感情。

    E.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我曾希望老天能给我一次英雄救美的机会,但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给了自己一耳光,说明我的纯真善良。

    【2】小说为什么以《火烧云》为题目,请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和好处。

    【3】我和夏梦的感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传》)

    2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4)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8、(1)《蜀道难》中,诗仙先以大胆的夸张描绘蜀道山势的高峻“_______ ________。”然后描写水流湍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一些人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 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长江秋日图。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3)《陋室铭》中写陋室往来客人之高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

  • 10、(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人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如果从“变”的角度看,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表现其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体现作者抄书客观条件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以神话传说来写蜀道开辟的艰难。

     

  • 12、古诗文默写。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 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下面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甲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对下列原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畜积足侍:依靠

    B.世之有饥,天之行也 穰:丰牧

    C.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怀:使……降顺

    D.故国常富 治:治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徙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80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

    20世纪2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创造无数奇迹。

    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

    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