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海南海口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B.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晦是农历每月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D. “鸡鸣外欲曙”中“鸡鸣”为古代时辰,古人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秦王必说见臣

    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D.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

    B.朱自清《背影》中那相濡以沫的父爱,激活了我们的孝心,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C.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傣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泼水节。

    D.王小波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可谓是惟妙惟肖

  • 4、下列语句中的句式,全部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相同的一项是(     

    (1)秦人不暇自哀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技经肯綮之未尝       

    (4)刀刃若新发于硎

    (5)臣未之闻也             

    (6)百姓之不见保

    (7)臣之所好者道也       

    (8)多于南亩之农夫

    (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0)举以予人

    (11)赵尝五战于秦        

    (12)洎牧以谗诛

    A.(1)(7)(9)(10)

    B.(2)(3)(5)(8)

    C.(2)(4)(8)(11)

    D.(3)(6)(5)(12)

  •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和其它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树之以桑

    C.大王来何操

    D.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这说明我们与西洋的社会结构格局是不相同的。

    B.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D.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也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有望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儒家最考究的“人伦”、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原文中这两处引号的使用都是为了突出强调。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下列《论语》中的语句,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其身正,不令而行。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 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曰:‘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5)《师说》中,底层劳动者,“_______”;而贵族阶层,“______”:二者求学态度对比鲜明。韩愈发出“反不能及”的叹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6)《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2)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最后两句“____________”祝福语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正如“山水风月柳”一样,女子在中国诗歌中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她在《关雎》里, “____”,成为君子思慕的对象;她在《离骚》中,“________”,屈子以其自比,表达政治苦闷之情;她在《诗经·氓》中,“________”,是一位日夜操劳的贤妇;她在《观刈麦》里,“____”,行走在田野间。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做比喻含蓄的解答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的《陋室铭》当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描写的山光水色中,被人誉为“写尽三秋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表达泰山高俊、幽深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季节的景色,写出了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请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B.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C.我之死(虽:即使)

    D.惧其不(已:停止)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居/山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B.河曲智叟亡应/不以物喜,不己悲

    C.妻献疑曰/真无马邪

    D.汝心固/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跑步达到极限时,人很难受,若挺过这一刻,又正常了,运动成绩往往在此得以提升;不习惯于大场面讲话的人,当众发言,往往怯场,若鼓起勇气,锻炼锻炼,当众发言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人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新的追求,若肯下决心,突破已有的限度,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这类超越自我的事儿,每个人都经历过,看见过,思考过。

    请以“超越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关于他人超越自我的故事),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