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掠夺,夺取)
B.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重金征求)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生活贫穷困难)
D.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不过,表轻微转折)
2、下列每组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B.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大王来何操
C. ①取之百金 ②卫士仆地
D.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具告以事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乃仁术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以其无礼于晋 树之以桑
C.大王来何操 臣未之闻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B. 文天祥把出使金国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
C. 张溥,明代文学家。天启年间曾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时组织“复社”,批评朝政,有《七录斋集》。
D.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的史事。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腰,即弯腰行礼,屈身事人,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后来引申为“倾倒”,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五岳,我国历史上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恒山、北岳嵩山、南岳衡山。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他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含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没有直接关系。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激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出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已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征。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是诗歌的风貌特征,与诗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②段中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又阐发了“盛唐气象”的含义。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在论证方式上,这篇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在论证方法上,这篇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夸耀唐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的盛唐诗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其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因为“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终落空,所以产生怨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2)在《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任重而道远。(《论语》)
(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两句是:“ , 。”
(3)在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意大利人马尔切洛·里皮出任国足主帅,借用《出师表》中的两句话,他是“ ,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颔联颈联运用典故,其中提到庄周和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哀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提及诗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句默写.
(1)《诗经·氓》中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桑叶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容颜衰老,感情生活也走入了低谷。诗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 ____,__________。”文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追求美好的信念,哪怕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改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宁可立刻死去也不愿与黑暗的现实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思念之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相爱却不能相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4)《短歌行》中借用《诗经》诗句,用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诗人渴望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其中“静者”的生活方式是:“ ______ , ______ 。”(《兰亭集序》)
(2)作者听任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的句子是: _____ ,_____ 。”(《赤壁赋》)
(3)“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游褒禅山记》)
12、阅渎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主要围绕“春还”二字来描写早春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还”的喜悦之情。
B.第二句中“访”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传达出诗人急不可待地去探究春天归否的诗情。
C.三四句中,前句以时间起,后句以空间起,先实后虚,色彩明艳,写出春色之美。
D.七八句写诗人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静待友人来痛饮,表明邀请的殷切之情。
【2】五六句是如何来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3、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敝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略有删节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B.女觉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乃葬鱼骨于海岸 徘徊于斗牛之间
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蟹六跪而二螯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举匏樽以相属
D.一夕,为海潮所沦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4、作文。
一个人出身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可能对未来的个人成就及对社会的贡献有影响,但真正影响一个人未来成就的还是其自身的思想、习惯、努力程度等。
有人问过三个砌砖的年青工人“你在干什么?” 他们的回答分别是:砌墙、建大楼、建设美好城市,20年后,他们的发展结果分别是继续砌墙的工人,建筑公司经理,一个城市的市长。
要求:自主命题,800字以上,主题明确,文面整洁,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