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湖北荆门五年级(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舒服________   吹嘘________   立刻________  享誉世界________

    徘徊________   焦急________漂亮________   聚精会神________ 

    缥缈________   急遽________   惆怅________  得意扬扬________

  •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美玉无瑕指的是____

  •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读拼音,写词语。

    nuó yí shū  jí cán  bào       suàn  bàn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duàn  liàn piě  zuǐ chú  chuānɡ fěi  cuì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5、照样子,再分别仿照例子在横线上写出一个这样的词语。(4分,每空1分

    宽阔     千山万水

    笔墨纸砚     虎头蛇尾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招呼。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院子中间。

    【1】解释古诗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古诗,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诗中“鸡鸣”的原因是______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2)诗中所写的景色是______季。

    A.春 B.夏 C.秋 D.冬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______

    (2)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______

    (3)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任尔东西南北风。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2】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为线索,从“_____”起,到“____”终。以“____”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___”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王愿坚

    ①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②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①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③“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④“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⑤“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⑥一点儿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⑦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亲切地问他:“同志,你在哪个部队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同志。”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儿走呀!你看,太阳快落山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⑧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⑨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⑩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快下去!”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②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走,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1】这位军部的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泥潭的?

    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对人物进行了哪方面的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可以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

    ______可以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

    ______可以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

    【3】“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中“光明大路”指的是(       )(多选)

    A.部队前进的方向。

    B.通向陕北方向的路。

    C.革命胜利的曙光。

    【4】读了短文,你认为这名军部的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有一位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了半生,积攒了一笔财富。几经沉浮,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位校长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名单很快就回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准备逐一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心想: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家人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家人虽然疑惑不解,但是谁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了那些书。

    ③从黄叶飘零到瑞雪纷飞,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谁也猜不透老人的心事。

    ④新年前,老人收到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欣喜若狂:“有回音了!找到啦!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资助的孩子!”

    ⑤家人这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原来他寄出的书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⑥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土地失去水分滋养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即使给他阳光,日后他也不会给别人温暖。”

    ⑦其实,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接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片叶会为一束阳光绿意盎然;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的关爱与帮助充满感激之情。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荒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个选项中,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第____个。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的关爱与帮助充满感激之情。

    ②有一位华侨老人想资助家乡的孩子,给每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寄去了书。

    ③接到老人寄的书后,只有一个孩子给老人回了信,老人决定资助他。

    ④有一位华侨老人想资助家乡的孩子,按校长提供的名单给每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寄去了书,在老人的等待中,只有一个孩子在新年前给老人寄来贺卡表示感谢,老人说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江苏省疾控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膳食指南,为了便于学生家长记住平衡膳食的原则,可采用“十个拳头原则”来理解。

    所谓“十个拳头原则”,就是我们把每天的进食总量概括为“十个拳头”,用自己的拳头作为“衡量工具”,来估计一日三餐的合理进食量。一个拳头大小的生食物大约150克,家长可对照说明来粗略估计孩子每天各类食物进食量的比例。

    材料二:

    每天“十个拳头原则”

    不超过:

    一个拳头大小的肉类(包括鱼、禽、肉、蛋)

    相当于:

    主食(包括米面、粗粮、杂豆和薯类等)

    要保证:

    豆、奶制品(各种豆制品、奶制品)

    不少于:

    蔬菜和水果

    【1】“一个拳头大小的生食物大约150克,家长可对照说明来粗略估计孩子每天各类食物进食量的比例。”句中“大约”“粗略”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十个拳头原则”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每天进食的肉类一般不超过150克。

    B.“十个拳头原则”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每天进食的主食大约在300克左右。

    C.“十个拳头原则”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每天进食蔬菜和水果的量是最大的。

    D.“十个拳头原则”告诉我们,每天进食主食与肉类的数量都是基本相等的。

    【3】如果你是小小营养师,你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理解。

    老人与海

      

    桑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晩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

    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

    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鲨鱼。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

    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岀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

    【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

    (1)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______________

    (2)老人已经_________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_________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血腥味引来了_________,最后到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悖运:_______________     (2)硕大无朋: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中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北京的春节》(15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看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基本是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这个片断主要写   。(2分)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 。(2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呢?(1分)

    答:

    (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1分)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顺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 。(1分)

    (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3分)

    答:(1) (2)  

    (3)

    (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8)找出一个过渡句   (1分)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   (2分)

     

  • 14、课内阅读: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可惜--( )正确--( )挑选--( )

    丰满--( )如同--( )年迈--(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东张西望________

    如梦初醒___________  

    不失时机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仿写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比喻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拟人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直述句与转述句转换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你和爸爸先吃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玲在中队会上说,她负责帮助肖兵补习生病时落下的功课。(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刚对我说,他帮我把自行车送到楼上。(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改写句子,要求不改变原意。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马是跪着的。

    ________

    ②天空出现一匹马。

    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题目:________给我的爱提示:可以写你生病时,父母的焦急;可以写你生日时,父母的快乐……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3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