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河北邢台初一(下)期末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市民生活丰富

    C. 农业经济发展 D. 民族政权并立

  • 2、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景象的是( 

    A.《前门街市图》 B.《清明上河图》

    C.《盛世滋生图》 D.《元宵行乐图》

  • 3、2017年5月14日上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到达西亚,最远到达欧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学习了隋朝的历史后,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能反映隋朝的历史特点(   )

    A.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B. 开凿大运河

    C. 统治者昏庸残暴   D. 繁荣而短暂

  • 5、“郑和每到一处,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许多国家见郑和带着庞大的船队,而且态度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他。”材料说明了

    A.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B.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名列世界前茅

    C.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与随行人员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 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

    C.《三国志》

    D.《汉书》

  •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 灭亡金 B. 建立元朝 C. 统一蒙古 D. 定都大都

  • 8、与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有关的农民起义是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9、《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开封城中,商铺林立,邸店、酒楼、食店客流旺盛,酒肆、茶楼热火朝天。这说明宋代开封(     

    A.文化生活丰富

    B.商品经济繁荣

    C.水陆交通发达

    D.城市规划有序

  • 10、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却能考中科举做上高官,这是因为明朝政府实行

    A.举荐制

    B.官位沿袭制

    C.八股取士

    D.祖制

  • 11、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事件中与该主题无关的是(   )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游 C. 遣唐使来中国学习 D. 金城公主入藏

  • 12、他是北宋杰出的词人,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了豪放的思想感情,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和书法家。他是指

    A. 辛弃疾

    B. 苏轼

    C. 李清照

    D. 陆游

  • 13、“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与这首诗相关的重大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 14、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历史人物阿保机,元昊和阿骨打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制文字②建立政权③发展生产④与汉族政权友好往来⑤少数民族杰出首领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 15、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这一变化发生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 16、初二某班同学整理的笔记内容为: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同学的笔记主题应为(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文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7、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以下是小明在对这段材料进行探究后得出有关宋朝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稻是一种在全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B.只有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种植水稻

    C.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 18、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 19、晚清时,一位曾发誓来中国绝不下跪的外国使节,在看到太和殿时却一改初衷虔诚跪地并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帝,而是中国伟大的建筑。”“伟大的建筑”指的是

    A.莫高窟 B.大相国寺 C.紫禁城 D.八达岭长城

  • 20、隋唐时期,青年张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

    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______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北宋文学家_______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 22、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__________,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

  • 23、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______对全国的统治。

  • 24、根据提示信息,写出下列事件所发生的朝代。

    (1)黄巢起义——

    (2)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3)郑和下西洋——

    (4)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25、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成《________》,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现行公历确立早约300年。

  • 26、火药传播与作用:中国的_______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_______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_______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27、根据描述写出相应的内容.

    ①宋代管理海外贸易机构  

    ②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  

    ③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地区

    ④宋朝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 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称赞。

  • 28、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 29、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嘉峪关

    B.山海关

  • 30、建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年继承汗位。1271年,他改国号为____,次年定都于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徐敬业起兵造反之前,有位叫骆宾王的文学家为他起早了一篇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极力申讨武则天的罪行,辱骂武则天的身世,武则天读了檄文之后感慨不已,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1)材料反映出武则天什么治国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武则天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重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2)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灿烂辉煌。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及其作者。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宋一代,文士地位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由文官担任的。

    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三: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元史》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的作用?

    (2)材料二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说明了什么现象?“市舶之利最厚”指的是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而设立的哪一机构?请分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指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如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