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想组织全班同学召开题为“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64周年”的主题班会,日期最好选择在
A. 九月的某一天
B. 10月中下旬的某一天
C. 6月的一天
D. 7月的某一天
2、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着重描写了上海“文革”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一月风暴”“夺市委市政府权”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革”的进程。中国要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需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的确发生过。”下列哪一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可卡因(毒品)合法化”?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4、“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激动得喜泪涟涟。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有关
A. 进行了土地改革 B. 粉碎了“四人帮”
C. 实行了改革开放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武力解决 B.“入联公投”
C.民族区域自治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鲁迅认为孙中山“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无关的是( )
A.成立兴中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B.撰写《革命军》等书籍,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C.成立中国同盟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8、下列关于“一国两制”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
②前提是祖国统一
③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暂时的过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1966年发生的事件是( )
A.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B.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C.空军参加抗美援朝 D.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
10、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争斗、以双赢取代零和,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础是
A.“和平统一”方针
B.铲除“台独”势力
C.交流合作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11、“在改革开放之……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中国的自主技术的典型代表有
A. 歼5型歼击机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籼型杂交水稻
D.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2、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地说明( )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13、表格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进程表明
时间 | 改革进程 |
1978年12月 |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
1980年9月 |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第一书记座谈会,最终肯定了包产到户 |
1982年9月 | 中共十二大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强调要长期坚持 |
A.国家大力兴办农村乡镇企业
B.农民从此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D.包产到户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14、美国上将克拉克和他的僚属说:“美国上将在一个没有打胜的停战书上签字,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里说的 “停战书”签订的时间是( )
A.1950年10月
B.1952年10月
C.1953年7月
D.1953年10月
15、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表中,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
凤阳县农业生产统计表
年份 | 产粮量 |
1980年 | 产粮5.02亿千克 |
1981年 | 产粮6.70亿千克 |
1982年 | 产粮7.15亿千克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运动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6、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17、下列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判断正确的是( )
A.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错误)
B.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错误)
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
D.结束了中国人民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正确)
18、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 独立自主 B. 平等互利
C. 和平共处 D. 互不侵犯
19、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全国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等。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 )
A.归国家所有
B.归集体所有
C.归乡镇所有
D.归农民所有
20、毛泽东强调说:“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一定要运用统一战线的武器(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的作用。”践行上述观点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制度
2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的总路线。
2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3、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3年_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全面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_____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___________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3)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_______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5)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____、绿色、____、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6)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_________”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5、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________》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6、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________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________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7、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安徽凤阳_____;到1983年____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28、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________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3)特点:实行________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典型:____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影响: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____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9、_______年10月,_______、_______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了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
30、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业,手工业以及________业的社会主义改造,________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1、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也在高速进行,请问,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的“严重失误”,造成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3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利用时间轴基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请写出①、②、⑤对应的历史时期。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化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材料一中反映了当时农村怎样的生产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怎样的影响?
问题三:材料三中 “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村中的一系列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