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科技成就,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D.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马克思曾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他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A.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B.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C.满足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3、中华民族100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反映了一个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下列与该事件相关人物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5、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
A. 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 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下列不属于此主题的是 ( )
A.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
C.卡德纳斯领导的墨西哥改革
D.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
7、2019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希腊时引用希腊文学家卡赞扎基斯的话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追求的理性是
A.知识与道德
B.伦理与规范
C.民主与人权
D.救世与责任
8、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于( )
A.北京
B.天律
C.广州
D.上海
9、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这表明( )
A.中国已经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B.不结盟运动建立起国际政治新秩序
C.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有共同诉求
10、20世纪初,亚洲很多国家都发生声势浩大的民族民主运动,列宁称之为“亚洲觉醒”。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列对这两场运动共同点的概括准确的是
A.起因都与西方国家的殖民压迫有关
B.运动的主要领导者都掌握军事权力
C.运动都以武装革命为主要斗争方式
D.运动结束后都开始了现代化的改革
11、人文主义者让·斐纳说:“由于我们航海家的勇敢,大洋被横渡了,新岛屿被发现了,印度的一些僻远隐蔽的地方,揭露出来了。西方大洲,即所谓新世界,为我们祖先所不知的。现已大部明了了。”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B.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D.开启了早起殖民掠夺
12、二战后,导致德国一分为二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 B. 德国战后经济衰退
C. 美苏两国冷战对峙 D. “柏林墙”的修筑
13、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③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
④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其性质是
A.工人农民联盟的共和国
B.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C.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D.苏维埃共和国
15、《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那些曾经轻视中国人民力量的国家,再也不敢轻易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再也不敢轻视中国人民的力量。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D.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
16、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于2001年在上海举办,夏季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G20峰会于2016年8月在杭州举行……中国之所以能承办这些大型国际会议,其根本原因是
A.上海、北京等城市形象良好,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中国是亚太乃至世界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D.开放的中国、古老的文明吸引着各国领导人
17、德国的汽车质量较好,在全世界都很有口碑。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发动机的汽车的发明者是
A. 莱特兄弟
B. 本茨
C. 福特
D. 爱迪生
18、40年前的一篇新闻稿中有这样一组关键词:乒乓外交、破冰之旅、历史性的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这篇新闻稿报道的应是
A.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 D.中美正式建交
19、这是一个文化素养比贵族文人低,社会见识比山野农民广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都市生活。招徕、竞争、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以上材料描述的是宋代
A.商人 B.士兵 C.士人 D.手工业者
20、中国的近代史,是被列强用炮火打开的。这里的列强指的是哪一国家( )
A. 英国 B. 俄国 C. 日本 D. 美国
21、德国法西斯专政形成——希特勒上台:_____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_____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_____,世界大战的_____策源地形成。
22、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________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_______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________”。
23、冷战开始的标志: 。
24、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们称他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史称“开元盛世。”
25、南北矛盾的加剧:
领土扩张: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领土不断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___________、西濒________________的大国。
26、二战后,______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27、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事件_____
28、恩格斯称________为“现实主义大师”,《人间喜剧》也被誉为________。
29、根据所提示的信息,请按要求写出与之相关的组织名称。
(1)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 。
(2)2001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加入的国际性贸易组织 。
(3)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是 。
30、治世可鉴,复兴必成。
(1)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
(2)刘秀在位末年,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得以发展,史称 。
(3)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史称有“贞观遗风”。
31、写出二战期间,粉碎德军和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32、(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
(2)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3)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各自战争性质是什么?
(4)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6)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3、“抗争”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人队伍成长壮大起来.英国工人阶级为反对剥削压迫,争取生存权利掀起了什么运动?
(2)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170年前一部伟大的著作横空出世,它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这部伟大的著作是什么?
(3)99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星空,宣告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血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青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9年前五四运动的“抗争”对象是谁?新时代“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根据在教材中贯彻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4、2019年3月21日至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引领中国同欧洲关系迈上新的征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亚欧大陆开辟新的空间,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历史上欧洲既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曾给世界带来满目疮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思想之源)
材料一 “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运动”的名称。
(觊觎世界)
材料二 18世纪后半期工业化开始后,殖民扩张逐渐向世界各个已有文明的核心区推进,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世界现代化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工业化开始”与哪一事件有关?19世纪中期,中国也“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由此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群雄争斗)
材料三
(3)图一中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分别是什么?在图二这场两种力量交锋的战争中,哪一事件标志着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缔约结盟)
材料四
(4)图三是在哪一政策下形成的“缔约”?图四所示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发展的什么趋势?
(百年巨变)
材料五
(5)结合图五、图六和所学知识中欧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