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普希金是英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他的小说代表作主要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C.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D.科学幻想小说属于小说的一个门类,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比如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中的“黄梅时节”指的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
B.“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
B.小军与小刚的棋技大相径庭,也可以说半斤八两。
C.我伸出左脚小心翼翼地去探那块岩石,感觉踩到了它。
D.他总是担心同伴因路太远不能及时赶到,真是杞人忧天。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敬辞“令”表示敬重,“令郎”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令爱”是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C.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分子在英国曼彻斯特发动了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造成22死59伤。
B.此番发言与国内民众要求加速撤军速度的呼声大相径庭。
C.课堂上,老师的当众批评让他满脸通红,神采奕奕。
D.但凡忧虑到孩子的幸福,很多母亲都会杞人忧天,寝食难安。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B.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7、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健壮 寒暄 一箪食 截然不同
B.伎俩 宿儒 皂荚树 人迹罕致
C.急燥 诀别 笑嬉嬉 花团锦簇
D.鉴赏 云宵 口头禅 喜出望外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咏雪》选自《_________》,文中的“谢太傅”是东晋的政治家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翻译下面句子。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9、【名句橱窗】诗文默写。
(1)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2)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诗人杜甫勇攀高峰,俯瞰山河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10、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B)“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⑯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⑱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对选文第③段中划线句(A)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做事一向认真专注,钻研古代典籍的状态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
B.闻一多先生兴趣广泛,不仅是诗人、学者,还钻研中国古典医学。
C.衰微的民族要振兴,只有依靠闻一多这样的学者的研究成果。
D.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2】对选文第③段中划线句(B)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闻问切”是一种比拟的说法,而且照应上文的“文化药方”。
B.作者把当时衰微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生病的病人。
C.作者把“总是头发零乱”忘记吃饭和睡觉的闻一多比作一个病人。
D.“‘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选文前半部分主要写闻一多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废寝忘食,着力表现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
B.选文后半部分主要写闻一多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视死如归,着力表现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家”。
C.从先前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到后来的“迥乎不同”,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从钻研学问到参加革命,逐渐觉醒的过程。
D.前半部分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与后半部分的“迥乎不同”,看似矛盾,其实在行动的目的上是一致的。
【4】下列关于本文写法和语言特色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本文的语言风格。
B.选文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不讲究形象只求简洁明了。
C.选文语言多用口语,自然朴素,不加雕琢,平实如话。
D.选文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体。
【5】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表现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标题:__________
①有人说,但凡是面粉发酵蒸熟了吃的,上海话都称作“馒头”。生煎叫生煎馒头,小笼叫小笼馒头,肉馅的叫肉馒头,菜馅的叫菜馒头,豆沙的叫豆沙馒头。没馅的呢?叫淡馒头,或白馒头,或叫高庄馒头,大概因为上海有不少山东人的缘故。
②“馒头”这个名字,相传跟诸葛亮有关。诸葛亮七擒孟获,有一仗用火攻打败蛮人的藤甲兵,班师回朝渡泸水时,河水翻腾无法通过。当地的习俗是要用人头祭祀,诸葛亮不忍心再起杀戮,便让手下用面粉捏了人头形状以作代替。宋朝高承写的一本《事物纪原》这样记载:“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从此“蛮头”进入中国人的食谱,“蛮头”变成了“馒头”,一吃就是千年。
③“包子”和“馒头”相比,历史也同样悠久。南宋吴自牧有本讲述临安繁华的《梦粱录》写到:“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可见在南宋,馒头和包子已经并行不悖。到清朝,馒头和包子开始分流,《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也就是说,馒头和包子在清朝开始有了南北之分。在北方,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而南方,有馅无馅一律叫馒头。这种差别,从清朝民国一直延续至今。
④那么,上海人是不是就不说包子呢?
⑤上海的小笼包,固然是叫“小笼馒头”,但上海的苏式汤包,从来没有叫过“汤馒头”。又如扬州餐馆里的三丁包、五丁包,也不叫三丁馒头、五丁馒头。家住长宁的朋友都记得当年天山饭店的“天山大包”,并没有叫“天山大馒头”。1982年南市区饮食公司编写的《上海老城隍庙特色菜点》,其中收录了老饭店、绿波廊、无锡饭店、南翔馒头店、松盛、湖滨等多家老字号的点心配方。其中南翔馒头店收录了“南翔馒头”(不叫“小笼”),而素菜馆收录的点心中,赫然有“素菜包”“素蟹粉包”“素肉包”和“豆沙包”。这些“包”怎么不叫“馒头”呢?
⑥其实,这是一种语言现象。要知道上海开埠180年,海纳百川,来自各地的菜系汇聚上海,融合而成上海风味,食品的名称当然也自带“语言基因”。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上海话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⑦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必拘泥“馒头”“包子”的叫法了。开头所谓:“但凡是面粉发酵蒸熟了吃的,上海话都称作‘馒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
【1】第②段中的“相传”不能删掉,理由是_______ 。
【2】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
【3】根据文意,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4】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A.说说上海的“馒头”和“包子”。
B.上海话里的“包子”叫“馒头”?
12、同学们,不论是在温馨的家里还是学校,抑或是在社会的其他环境中,总会有许多人让我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请以《难忘_____》为题,写一篇侧重于写人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处填上你要写的某个人物;②行文要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③语言流畅,书写工整,卷面美观;④字数不少于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