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朝而往,暮而归 B.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C.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四时之景不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园会北京园里,上演了一场花艺音乐秀,四位歌手化身花艺模特,带来《北京记忆》等歌曲,歌声在胡同里荡漾回旋。花影、树影、云影、风声、水声、曲声,还有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________,成为世园会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相比于________的歌声,歌手身上的配饰更是________,那些配饰不是________的钻石玛瑙,而是与世园会主题________的花艺。
A.此起彼伏 高山流水 别有用心 珠光宝气 相辅相成
B.相映成趣 高山流水 别具匠心 花枝招展 因地制宜
C.相映成趣 耳熟能详 别具匠心 珠光宝气 相辅相成
D.此起彼伏 耳熟能详 别有用心 花枝招展 因地制宜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汗(hàn) 谷穗(huì) 旭日(xù)
B.矗立(chù) 怨怅(chànɡ) 玄虚(xuán)
C.游弋(yì) 丰润(yùn) 伶仃(lín)
D.阴晦(huì) 眺望(diào) 炊烟(cuī)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常见的活动有登高望远、饮雄黄酒、吃重阳糕等。
B. 小王对到来的所有宾客说:“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光临本人府第的乔迁之喜。”
C.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表示告别了温暖的春天,是炎热夏天的开始。
D. 杜甫诗云: “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70 岁又被称作古稀之年、杖国之年。
5、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③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④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⑤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⑥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⑦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这里指采摘。③刻露:清晰地显露。④幸:庆幸。⑤本:根据。⑥上:皇上。⑦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林壑尤美 尤:
⑵名之者谁 名:
⑶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斯:
⑷遂书以名其亭焉 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乙】段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4】【甲】【乙】两文同为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作者仕途受挫,犹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你从其生活态度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链接材料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二十岁时他们都在干什么?
习近平:和上万知青在农村干活;奥巴马:因多种族背景自卑而酗酒抽烟解烦;普京:放弃练柔道决心考大学;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做家教谋生;马云:三次高考后勉强被杭州师院录取;莫言:棉花加工厂临时工。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岑参在诗歌中的目光由近及远,从身边的衣被、弓甲,放眼雪中的边塞大漠,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为送别战友设置了一个 _________的背景。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宴饮场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句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时 _________的氛围。
(2)有人说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解释加点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________
(2)二十三年弃置身 弃置:________
(3)怀旧空吟闻笛赋 怀旧:________ 吟:________
(4)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________
8、根据原文默写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5)无限山河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完淳《别云间》)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传神笔墨勾勒杀敌报国英雄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言樊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
B.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总结了“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C.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2】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梳刘海儿吗
郑昭昕
①近年来,古装剧中的男女主角常梳着各式各样的刘海儿。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杭刘海儿吗?
②头发在中国古代社会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密切相关。譬如中国古代素有成人礼的传统,男子二十岁要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扎个髻再戴冠即为“冠礼”,而女孩则是十五岁盘发配笄(jī),便为“笄礼”。
③这种束发传统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对不同礼俗中对应的服饰、发式都有明确规定。
④周代男子的发型多为“椎(chuí)髻”,也就是把头发在头顶束成直立状的发髻,梳成椎髻后,再用冠帽将发髻套住,防止头发散乱。
⑤秦汉时期形成了较固定的发式。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便可知道当时流行的男子发型。这八千余名士兵中,一般步兵的发髻多向上梳并略偏某一侧,他们有的用发带裹发定型,有的戴有冠帽。据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zé)”这种冠饰。它实际上是一种包头布,即用一块巾布从脑后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处打结,使巾布的两角翘在前额作为装饰。这种冠饰在当时可是公认的“时尚单品”。
⑥南北朝时期,受鲜卑胡服影响而出现了“幞(fú)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其特征是脑后披有两条长巾。后来,幞头逐渐成为贵族男子的日常冠饰,而“卑贱执事低微者”仍戴幞。
⑦无论戴幞头还是幞,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男子发型基本上都是长发且束发为髻,鲜少有额前短发这种刘海儿造型。
⑧那么,刘海儿是否出现在女子发型中呢?
⑨古代女性的发型十分丰富,她们将乌黑的长发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样的髻、鬟(huán),用笄固定后,配以各种华丽的冠饰。自周代起,妇女便流行梳高髻,至秦汉时期仍旧盛行。
⑩纵览先秦至汉代的男女发型,似乎都不见刘海儿的踪影,那刘海儿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⑪隋唐时期的男女发式基本承继了前朝的形制样式,同时还发展出大量丰富多姿的造型,唐代社会上普遍流行“高冠峨髻”。
⑫以“高冠”为时尚的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只在冠饰上做了许多创新,出现了进贤冠、笼冠、武弁(biàn)、纱帽等新冠饰。另一方面,唐代女性的发式更为丰富。当时发型以巍峨华丽为美,继承了先秦以来高髻的造型,同时还发展出翻荷髻、反绾髻、凤髻、交心髻等。
⑬除了发髻,唐代还流行以鬟和鬓做造型。鬟与督不同,历代流行的髻都是实心的发盘,而鬟是一种中空的束发造型。除此之外还有鬓,鬓是两耳旁的发。唐代女子根据发髻式样设计出各类鬓式,如松鬓、蝉鬓、雪鬓等,有些妇女也会在发鬓上饰以花钿等装饰,更显华贵俏丽。
⑭然而,幼女的发式并无髻、鬟、鬓之分,大都垂于额前。少女发式则是四垂短发,以发覆眉目,这不正是刘海儿的原型吗?李白在《长干行》中也曾描绘“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说的便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古代的刘海儿造型起初是在幼儿、孩童身上出现的。
⑮实际上,古代孩童在未成年之前,发型都是自然下垂且有修剪的,自周代起孩童的发型多为小丫角,男孩子剪发后留下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女孩子则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而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被称为“留孩发”。
⑯“刘海儿”与“留孩发”发音相近,有一种说法认为“留孩发”为民间口语,“刘海儿”是其书面用语。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刘海儿”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个名叫刘海的仙童,他的前额上有一排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此后,人们便习惯将前额上的短发,称为“刘海儿”。
【1】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2】选文第⑤中的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这种冠饰在当时可是公认的“时尚单品”。
【3】选文第④~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4】选文第⑭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说法中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椎髻”是周代男子的主要发型,而周代妇女流行梳高髻;且这一发型盛行至秦汉时期。
B.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椎髻”发型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发式。
C.隋唐时期,男性发式仍以束发成髻为主,但出现了新冠饰,女性发式则有髻、鬟、鬓之分。
D.文章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古人确实是有刘海,但刘海仅仅是幼儿或未成年的少男少女的发式。
【6】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描写的人物妆容可能出自哪个朝代
链接材料: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1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拖延是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人们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杀手”,是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在考场上,面对题目繁杂的试卷,如果拖延,考试成绩就会很难看。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几秒钟的拖延就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哈里克说:“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也有人认为,拖延一下并不要紧。人们一般只对不喜欢做的和觉得拖一拖也没问题的事拖延。从某种角度上说,拖延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能缓解你的不良情绪,让你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能激发自身更大的潜能,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高。当然,这样的拖延考验着你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时间节点的准确把握,对做事节奏的控制。
【材料二】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
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患拖延症的人不少,5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其中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开始工作,13%的职场人不拖到领导再次催促,绝不去完成工作。拖延症常见的类型加图: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会让人拖延或逃避任务;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往往会导致拖延行为。
【材料三】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焦虑不已,也想改掉,但依然一边焦虑,一边拖延。就连吃晚饭这样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再饿也唤不起习惯性“床上瘫”的自己。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4名拖延症患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受访者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拖延症患者很难直接做困难的、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因此容易耽误学业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新的职业——自律监督师应运而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打败拖延症。他们帮助患者学会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因为小目标能消除拖延症患者的畏难情绪;同时训练患者的自控力,因为自律才是拖延症最有效的克星;还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抵制不良欲望,消除外界干扰,排除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完成任务的障碍。另外,他们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拖延症。
【1】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患有拖延症的人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并会患上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
B.调查发现,中学生、大学生、职场人三类人中,中学生的拖延症最为严重。
C.造成拖延症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害怕失败、追求完美、任务过多过难等。
D.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感到焦虑,也想改掉,却迟迟不采取行动。
【2】据【材料二】给“拖延症”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
B.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
C.拖延症是拖延行为成为牢固的习惯,对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心理疾病。
D.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
【3】王素和李想对拖延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请你根据【材料一】的观点,选出下面不合理的一项
王素:拖延的危害很大,咱们应该远离它!
李想:我觉得拖延也有好处,拖一下也没什么。
A.我也觉得拖延的危害很大。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是一种恶习,是时间杀手,会让你一事无成。
B.我也觉得拖延是有好处的,拖延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它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做事效率。
C.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拖延的确有危害,但有时拖延也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拖延是一种不良行为,是一种恶习,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会给人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准确把握时间节点,能控制做事节奏,合理的拖延就会成为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反而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D.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你的不良情绪会越发严重,让你不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会让灵感消失,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低。
【4】下面是一位有拖延症的学生患者某个周日的观察记录,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监督师,请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他拖延症的类型并给出对策。
观察记录 8点:起床,吃早餐。 9点:家长叫他做作业,他说时间还早,要休息一下。 11点:家长再催,他依然说时间还早,作业肯定能做完。 12点:吃午饭,午休。 15点:开始做作业。 15点20分:跑去吃水果、听音乐。 17点:还在听音乐,家长问他作业是否完成,他说离明天上学还早呢,不着急。 第二天上学,老师给家长发来短信:您的孩子又没交作业!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责任”就是指应尽的职责。——《汉语词典》里这么说。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可能不喜欢做但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英国王子查尔斯这么说。
尽最大的责任,就是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是小快乐。你若是躲,便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梁启超这么说。
要求:请自拟题目写文章,字数600字以上,不得抄袭、套作,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