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河南平顶山初一(上)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他从不虚度每一刻时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虚度时光)

    B.崇阳县被评为“咸宁市美丽宜居县市”的原因是全县干部群众努力的结果。(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连绵不断的幕阜山,碧波荡漾的青山水库,山水重峦叠嶂,美丽迷人。(句中成语“重峦叠嶂”运用正确)

    D.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此句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称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B. 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是一部全景式地描绘我国第一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全过程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它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C.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写就十卷本科普巨著,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称之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D. 《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服。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靠吃杏叶为生。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 3、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 “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D.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写的诗《钱塘湖春行》。

    B.《论语》是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西游记》中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其中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大闹五台山等故事,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D.《红星照耀中国》通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是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了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遇到了侦察兵萧关, 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类,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类:“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类:“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而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吴均忘情于山水:_________,窥谷忘反;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的赞叹,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面对衰老,曹操要老当益壮、自强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从名著中摘录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摘录一:他这二十四年,过得好还是不好呢?他一年又一年的回忆着,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似的细细审查自己的生活。最后,他非常满意地认为,他这一生过得还不错。

    摘录二: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纵然生活到了实在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能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让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1)上面摘录的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本书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2)请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对上面摘录的任一则文字做简要批注。

    温馨提示: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可以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郏县蓝桥记

    张昆

    ①我从河南归返,路过著名的汝窑——随即想起了宋代,苏坟也在河南郏县。

    ②夜晚八时,我抵达郏县境内。村寨上空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烹饪饭菜了。望着白纱般的烟雾、安静的村庄、古朴的石街,我便在姓姚的人家夜宿。

    ③进屋时,天空雾蒙蒙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屋内的桌上摆放着一盏灯火,在风雨中摇曳,淡淡又微茫的火光,将门窗半掩的里屋弄得影影绰绰,如混沌的世界。透过那户窗口,汝河大抵也有百余米远。大雨瓢泼起来,像是从温婉的姑娘转瞬之间变成了咆哮的狮子。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思考他为何选择郏县。

    ④王剑冰在《郏县三苏园》一文写道:踏足苏坟内外,薄雾笼罩着一切,却也是淡淡、几乎留意不到的一层。苏坟四周道路的一侧,栽植柏树、松树和桂树,林风茂茂。

    ⑤这块风水宝地既见证过沧桑的文化,也诞生过美丽凄凉的故事。早年,听说郏县有蓝河,上架石桥,名唤蓝桥。蓝河又与汝河相连,犹如儿子和母亲的关系。汝河是上游的主流,蓝河则是下游的支流。在前往郏县前,我想,若追潮汝河的历史,也能体会蓝河的魅力。任何独具风韵的美丽,都必有名人遗迹跟文化、历史作敦厚的铺垫。

    ⑥当年,东坡选择郏县为万年吉地,也基于它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出来的底蕴。文人都爱僻静,柏树和松枝代表竹柏一样的人生,而蓝桥象征着所经历的爱情,还有文人的风骨。

    ⑦夜色凝结,隔壁人家的灯火熄灭。瓦砾的房顶被雨珠打得铛挡作响,像某种暗示和借喻,泛指苍凉凄婉的一生。然而还看不见蓝桥,它被无尽的雨和茫茫的山崖所遮蔽。

    ⑧次日,我顺着汝河乘船至峰子口,再转至当伶处;传说这是清代名伶,因与达官贵人相恋,后被追逐并跳河之处。我看着汝河的水,涛涛东逝……

    ⑨蓝桥架在汝河与蓝河的交界,山壁陡峭,河岸优美。蓝河蜿蜒地绕着村庄,像护城河般庇佑。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一会儿踩着水花,划起双浆;不一会儿又撩起裙裾,翩翩起舞。我看见,蓝河水波倒映着粼粼光芒,五光十色地折射在舞女的袖口、裙子的底端。她的笑容,犹如两千年前浣纱的西施,素颜又不失高贵。郏县之美源于人文底蕴,蓝桥化作了陪衬,默默地驻守。

    ⑩蓝桥虽小,但游客踏访的足迹无数。我在观赏完舞蹈、欣赏蓝河后,由村寨的末子坊出来,行至蓝桥,由青石砖和汉白玉一样的碎石铺砌,像玉带架设在山间云廊的石桥,将人的情思牢牢锁住、升华。我想起电影《魂断蓝桥》中女子与男子相恋,但因战争的爆发,赶赴沙场的男人死掉,女的从此沉沦风月……凄美绝凉的故事。

    蓝桥的底下,就是蓝河。河水并非蓝色,我曾问过附近的村民为何称作蓝河。他们说,蓝代表着凄婉和忧郁,千年来的汝河及蓝河两岸,造窑的民工和烧瓷的匠人,生活艰苦,死了不少人,他们的爱情也是凄美而令人无奈的。我还站在蓝桥上,闻歌谣: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漱如调饥。……描写一位妇女在河岸边砍柴,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这窃窃私语化作缕缕情思,密布字里行间,纯真感人。县蓝桥一带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关于蓝桥,还有记载,东坡当年走过这里,乘舟远赴蓝桥。此后,纪昀也曾三度到访郏县,研究郏县附近的裴李岗遗址和龙山遗址……这些都作为郏县蓝桥最深处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郏县的历史也可追溯至周代,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的周代崇尚礼教,郏县和蓝桥,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年代久远、美名早成。

    我伫立于蓝桥上,看着那风韵犹存的石雕,印刻着斑驳印记的蓝桥石砖,徒生了一种无比的沉郁,仿佛当中也搀杂着喜悦、美好和黯然。历史的风烟,如构建郏县和蓝桥的先祖,他们的血脉,在中原大地正流淌着,依旧焕发着活力和朝气。而我此刻,正站在由文化、历史和传奇爱情的丰碑上,回望前人的心思、品味着历久铭心的历史。

    (选自2022年6月7日《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1】本文是篇游记散文,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游踪。

    抵达郏县,夜宿家→①_________→②_________→伫立于蓝桥上

    【2】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3】游记散文中往往会插入一些神话、传说等,说说第段插入歌谣有何作用?

    【4】阅读游记散文,要感受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 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 伴随我们的, 有亲情、 友谊、 理想、 知识、 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

    请以“带着 出发”为题, 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