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玩手机。”智能手机在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正成为“遗失的美好”。要找回这种“遗失的美好”就应该( )
①坚持矛盾的观点,权衡利弊,扬长避短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③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握条件,趋利避害
④坚持实践的观点,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颁发国务院第754号令,任命李家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克强表示,中央政府将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全力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说明( )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高度自治权
②中央对高度自治权的行使具有监督的权力
③我国实行单一制政权组织形式,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地方各级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正是一代代核工业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才打造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使我国核电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目前,第四代核电技术也步入了研发阶段。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④事物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2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时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重要建设性力量,要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是基于( )
①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②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③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全力统筹应对各种安全威胁
④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借助导航、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自行车以共享单车的形式再度风靡城市,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自行车行业重新焕发生机。这表明( )
A.新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新事物
B.新事物的出现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并借鉴丝绸之路多民族歌舞元素。1979年在北京首演,后又按照舞剧国际标准创排,40年来不断升级换代、常演常新,走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2887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成功实现了“送文化”到“卖文化”的转变。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②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是可以统一的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走向统一④文化的影响力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广大群众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其意义是( )
A.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征程
C.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D.感受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8、2023年11月,第六届进博会在上海开幕。在人文交流展区,余杭滚灯、杭州刺绣、芮城布艺、平遥推光漆器等非遗项目一经亮相,大放异彩,吸引了不少参会观众驻足。进博会上设立非遗项目的展区( )
①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整体面貌和精神特征
②能够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为世界文化增色
③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增强文化软实力
④利于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成就,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过去的十年是充满变化的十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时代坐标中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十年,中国的发展步履更加坚实,经济总量超过11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中国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材料表明进入新时代( )
①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
②是转变我国主要矛盾及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时代
③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必须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3年10月12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4届会议通过了消除不平等背景下促进和保护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决议,推动各方加强国际合作。这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17年以来,中国主提的决议草案首次无需进入投票环节就获得一致通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和保护人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对外交往的出发点
B.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C.该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公正包容普惠的国际新秩序形成
D.中国提议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11、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七十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勇毅前行。赓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有助于( )
①坚定历史自信,为民族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③厚植家国情怀,铸牢理想信仰的物质根基
④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亚米级航道导航数字孪生项目加快建设,轻点手机就有清污船到码头收垃圾。如今,日益完善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治理体系,成为长江大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这表明(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是联系的多样性的前提
③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联系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天津自2010年开始对口支援新疆和田,近年来从民生援疆、智力援疆、产业援疆、就业援疆、文化润疆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将援疆工作打造成为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天津援疆工作的开展( )
A.彰显各民族一律平等
B.消除了民族发展差别
C.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实现同步富裕
D.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4、某校学生社团开展“研读经典致敬伟人”活动,搜集到以下资料:
毛泽东指出:“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 邓小平指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多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
能够反映资料共同主题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空想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随着认识的发展不断发展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坚持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伴随议会制民主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本质上是服务于选举的产物。政党之间博弈,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政党都力图通过竞选获胜来掌握国家政治权力。当一个政党以赢得选举为首要目的时,其所谓主张、方针、政策便只能围绕选举的输赢去设计与谋划,在选举过程中把承诺当诱饵,争取选民支持。由此可见( )
①西方党争民主具有欺骗人民大众的性质
②西方政党在性质上属于自利型利益集团
③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
④政党是在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指出了“道”是世界的本原
②感官心智是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
③外部世界是人的感官心思的反映
④认识世界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提出关于推动绿色环保塑料(PCR)循环再利用的建议。这反映了人大代表行使( )
A.立法权
B.决定权
C.提案权
D.质询权
18、在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有许多。下列回答中,最正确、最科学的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物质和意识同等重要并可以转化
D.存在就是被感知,感知方能存在
19、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②意识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大脑生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下列属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的是( )
①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③保持国际贸易始终顺差
④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1、2023年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开幕。本届大展以“一辈子·一件事”为主题,设有非遗美食品鉴展、金属工艺作品展、刺绣类作品展、草柳藤编织类作品展、雕刻类作品展5大展区。由此可见( )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文化的内容
③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参观展览增进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捣糍粑,吹芦笙,杀年猪……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各民族群众一起过春节。陈双村是一个有着壮族、汉族、毛南族、苗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11个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如今不同民族间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其乐融融。这表明( )
①春节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
②中华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特性
③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有强烈归属感
④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下图是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据此可以看出2025年后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过去长期依赖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为此我国需要尽快完善退休制度,以适应劳动力市场新形势的变化。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来看,这说明( )
①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应该反映时代的任务要求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政策能如实反映时代要求
③世界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我们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④能动地反映存在的思维,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4、梵高用4个月完成流传后世的《向日葵》,达·芬奇用4年精雕细琢成就《最后的晚餐》,如今人们利用AI生成技术只需4分钟就能完成一幅色彩艳丽、别具韵味的AI画作。有人认为,面对AI画作的挑战,手绘画作依然更具生命力,因为它蕴含着绘画者的情绪与思想,优秀的画作还兼具学术和收藏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科学技术取代艺术是画作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
②主客体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③AI画作不会有生命力是因其没有人的意识参与
④画作传递的思想等信息不同会使其价值有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受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3月下旬入汛以来,南方地区暴雨成灾,武汉城区大面积内涝,“蛇鱼”齐上街,佛山成水上威尼斯……网友在调侃暴雨致城市积水时,也不禁质疑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自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来,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力加大排水系统改造工作,加强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尽管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人说,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26、一种商品价格升高,消费者对其替代品需求上升,对其互补品需求下降。( )
27、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自《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主要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第一层面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第二层面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第三层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哲学和时代关系的?
28、(12分)材料一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亩。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拔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显著成果。
材料二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6分)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职能。(6分)
29、“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当代再建“海上丝路”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当前,亚太和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度演变与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提出建设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同东盟携手合作,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双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不竭商机,也将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