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2、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民。”这一思想( )
A.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
B.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C.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
D.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3、晚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余思诒号召侨社内部“同心协力,合群以御外侮、谋自立”。驻巴拿马总领事欧阳庚教导侨胞认同当地社会的主流思想,学习当地法律。据此可推知,这些做法意在( )
A.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B.提升儒家伦理的社会影响
C.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D.抵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1958—1962年5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仅2.7%,1963—1965年间达到21.4%。1963—1965年的工业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5、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地区/时期 | 西汉 | 三国 | 西晋 | 唐前期 |
苏南、浙江 | 会稽郡北部31县 | 会稽等4郡50县 | 5郡57县 | 苏州等13州74县 |
江西 | 豫章郡18县 | 豫章等4郡54县 | 6郡58县 | 洪州等7州34县 |
福建 | 会稽郡南部1县 | 建安郡9县 | 2郡14县 | 福州等5州28县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渐趋激化
B.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C.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D.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
A.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如图《体操器具》刊登于1913年《儿童教育画》,用体操器械哑铃9只和球杆14支搭成五色旗和九角旗。该图隐喻的主题应是( )
A.袁世凯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
B.新文化运动得到民众积极响应
C.军阀割据造成政治分崩离析
D.强身健体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8、下图是新四军政治部主办的综合性刊物《抗敌》创刊号,封面上有“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出版”字样。《抗敌》发行对象是全军干部,宗旨在于总结交流建军、作战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据此推断,该期刊( )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可用于研究苏维埃政府建设
C.有利于对民众战时动员
D.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9、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虽有一些“新出门户”,如颍川庾氏、阳翟褚氏出身寒微,也有个别寒人因军功而被提升到士人地位,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由此可知,西晋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
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
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
10、“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时局战局的恶化
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1、《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清代最初由宫廷画师临摹宋代《耕织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这表明,清代耕织图
A.全部以宋代耕织图为蓝本
B.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真实反映出农业生产技术
D.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存
12、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13、下表为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
时间 | 法案 |
1694 年 | 《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
1701 年 | 《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 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 |
1707年 | 《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
A.确保了议员正常行使权力
B.剥夺了国王的一切权力
C.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D.促成了责任内阁制确立
14、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全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很难找到第二个,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景象完全不同。这一差异能够反映( )
A.多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D.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15、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如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犹太难民移民上海
16、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其特别介绍和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有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主张自由收用”。这些描绘反映了( )
A.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的情怀
B.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机趋向成熟
D.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
17、西晋末年的移民路线主要有:从冀州迁往辽东地区;从洛阳一带迁往扬州;从长安出发,西北经凉州达敦煌地区,东南经豫州前往扬州,西南则迁往益州以及更西南。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
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
C.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18、京师同文馆曾翻译一则外国电讯: “(1883年12月29日)法京巴黎新闻纸内,议者催逼法军占据琼州、台湾、舟山三岛,以为将来赔补军需之用。”这反映出( )
A.英法联军企图扩大战争规模
B.中国知识界开始开眼看世界
C.列强在瓜分中国时存在矛盾
D.舆论有可能影响战争的进程
19、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提出:“读得书来, 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这些观点( )
A.体现治国安邦的责任感
B.否定了传统儒学
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20、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
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B.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C.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
21、1903年,山西某乡村知识分子在日记中写道:“校士(考评士子)皆以策论考试,所最重者外洋之法……故当时人士俱舍孔孟之学而学西人之学,以求速效。间有讲求孔孟之道,谨守弗失不肯效俗趋时者,竟呼之为‘顽固党’。”这一记述表明当时( )
A.作者认同西方物质文明
B.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就
D.革命浪潮影响内地乡村
2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 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
B |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 西欧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
C |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 津巴布韦是当时非洲最强的国家 |
D | 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面貌 |
A.A
B.B
C.C
D.D
23、图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分布示意图。大学的兴起( )
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B.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C.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开始动摇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
24、如表鸦片战争前后民夷冲突统计表(部分),表中所述现象( )
| 夷人肇事 | 国人肇事 | 中英冲突 | 群体性冲突 |
战争前 | 9 | 2 | 6 | 0 |
占比 | 81.8% | 18.2% | 54% |
|
战争后 | 2 | 14 | 16 | 8 |
占比 | 12.5% | 87.5% | 100% | 50% |
A.充分说明民众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
B.凸显了民众的国家认知与民族情感
C.反映了晚清外交制度变革的复杂性
D.揭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25、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26、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27、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回答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图1: 图2: 图3: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28、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29、在如图中辨认表格所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入正确位置。
(1)1919年,首先在__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军从__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__成立。
(5)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1945年,中共七大在________召开,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领导下,空前统一和团结。
(8)1949年4月,渡江战役,______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0、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31、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32、目的:限制王权和保障___________。
33、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34、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5、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岳麓版选修Ⅰ
材料二“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图示收效显著为要。
——明治天皇
(1)根据材料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有何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思考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8、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财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新约中,耶稣多次谈到财富……如:“不要为你们自己积累财宝于地上。”“一个人不能服侍两个主人……你不能既服侍上帝,又服侍金钱。”又如:“我向你们保证:富人要想进入天国是非常难的。我再重复一遍;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要难得多。”
——林中泽《基督教的安贫乐道与早期耶稣会的财富观》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部分人文主义者的言论
洛斯基 | 人们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金钱,我们所有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取更多的利润的欲望。如果弃绝了这个欲望,一切事业就会完全停止。 凡是贪婪者很多的地方,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骨骼和基础。 |
索德里尼 | 难道我们不知道正是贫穷不断地促使人们去犯各种罪行、亵渎神圣?不正是贫穷产生偷盗、盗窃国库、毒害、伪造、掠夺、抢劫、杀人的行为吗? |
罗伦索·瓦拉 | 还有什么比把一切分给穷人……然后自己去行乞更为荒诞的呢? |
—摘编自《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论教会和宗教》
材料三
为私人利益辩护,为财富辩护,把财富看成道德的基础,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我们考察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的变化……的时代背景时,既要看到……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情况,同时也要看到当时的欧洲正处在原始积累时期,处在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的前夕。
——张椿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财富观念的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早期基督教的财富观。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表达流畅:200字左右)
39、英国工业革命
学习英国工业革命,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1)若要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以上三则材料中哪些是原始史料,哪些是非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2)1858年7月10日,英国著名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刊登了一幅题为“沉默的强盗”的漫画,画面为一具骷髅在泰晤士河上划船,船旁漂浮的是鱼和动物的尸体。在画题下还有一行文字:“YourMONEYorYourLIFE!”。该漫画反映了其作者对英国工业革命怎样的看法?
(3)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作者提出的,对工业化进程中“MONEY”和“LIFE”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