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4年进行的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新增“贸易与发展”条款,规定了对发展中缔约方的特殊优惠待遇,明确发达缔约方不应期望发展中缔约方作出对等的减让承诺。该条款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受到一定照顾
B.世贸组织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西方在全球化中主导地位动摇
2、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不稳定国家的“代名词”;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用中性的“南方国家”代替“第三世界”一词;21世纪初,“全球南方”成为国际热词,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衰落的过程
B.发展中国家崛起逐渐改变国际格局
C.全球化浪潮冲毁了各区域集团组织
D.国际社会彻底抛弃了“欧洲中心论”
3、下图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商朝中期都邑小双桥遗址主要遗迹分布图。由此可以推知,商朝中期( )
A.开始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道路修筑技术较为成熟
D.血缘政治逐渐形成
4、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5、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这说明( )
A.美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B.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
D.西方各国不再实行金本位
6、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五年的经济数据(部分),这五年最可能是( )
年份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钢铁总产量 |
| 19765万吨 | 800万吨 |
| 16968万吨 | 1122万吨 |
| 14385万吨 | 1351万吨 |
| 13650万吨 | 870万吨 |
| 15441万吨 | 667万吨 |
A.1949—1953年
B.1953—1957年
C.1978—1982年
D.1958—1962年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
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8、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在此地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些举措( )
A.表明中央政府正式管辖西域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C.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条件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9、18世纪中期,狄德罗在编写《百科全书》时,认为科学可以合理地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增进人类知识,任何违反科学的都要予以否定。他还高度评价牛顿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他们,这个世界才不是神,而是一架正常运转的机器。这说明,狄德罗( )
A.反对信仰上帝
B.引领科学革命的方向
C.崇尚理性主义
D.是启蒙思想集大成者
10、如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驻外大使工作背景(其中有交叉)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工作背景 | 人数 | 所占百分比 | 工作背景 | 人数 | 所占百分比 |
新闻媒体 | 13 | 25.9% | 外交部经历 | 23 | 45.10% |
将军军衔 | 16 | 31.37% | 翻译工作 | 7 | 13.73% |
部队经历 | 40 | 78.43% | 地下情报 | 8 | 15.69% |
地方工作 | 31 | 60.78% | 教育工作 | 13 | 25.49% |
中央工作 | 12 | 23.53% | 外事工作 | 15 | 29.41% |
海外经历 | 11 | 21.57% | 学生运动 | 21 | 41.18% |
文学艺术 | 6 | 11.76% | 总计 | 51 | — |
A.综合素养成为任用外交人员首要依据
B.新中国外交方针得以贯彻执行
C.部队经历和地方工作更胜任外交工作
D.外交人才选拔具有一定时代性
11、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条例。这说明( )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12、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13、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等列强闻风提出签约要求,清朝君臣认为,“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性命,制驭之术,全在一切持平”,从而签订了更多的对外条约。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突破了传统外交的束缚
C.对列强采取了分化策略
D.初步具有近代外交理念
14、张帆在《中国古代经济简史》论述到: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据此可知,两税法的作用不包括( )
A.减轻了政府的人身控制
B.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5、《东京梦华录》中载:“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政府重商政策松动
D.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16、西晋末年的移民路线主要有:从冀州迁往辽东地区;从洛阳一带迁往扬州;从长安出发,西北经凉州达敦煌地区,东南经豫州前往扬州,西南则迁往益州以及更西南。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
A.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态势
B.区域间商品交流逐渐频繁
C.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移民方向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17、如下图是中国在1876—1880年间钢铁进口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民间设厂限制的放宽
B.清朝政府的国防建设
C.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18、生活在拉美的欧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不仅形成了外在物质生活的共同基础,而且心理上也相互认同,思想感情上趋于融合。血缘融合与文化认同是拉美独立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美洲主义”的重要根源。材料表明“美洲主义”( )
A.增强了对宗主国的离心力
B.导致拉美殖民体系的崩溃
C.消除拉美地区的种族矛盾
D.推动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
19、中央红军在渡过大渡河后,在即将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前,整理颁发了《对彝藏番回苗等少数民族的标语口号》 (共十四条) ,如:“苗民们,不要怕,红军保护苗人!”“苗人汉人一律平等,不准哪个压迫苗家! ” “彝、番、藏人一律平等! ”红军此举( )
A.提高了少数民族政治地位
B.实现了各民族平等
C.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D.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20、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这个王国的诸国王,应取得、接受和被称为……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不久后,英国颁布的《叛逆法》规定,从1535年2月1日起,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否认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①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②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③确立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④巩固了英国宗教改革的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2、伍修权在回忆录中提到:建国初期,我主持的苏联东欧司,是外交部中的一个热门单位。那些年中,同这些国家的外事往来接连不断,从政府到民间的代表团,一个接一个地来回访问,接待、会谈和出席各国的各种节日及纪念活动,十分频繁。这些外交活动( )
A.巩固与发展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
B.有利于推动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
C.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D.使中国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3、1571年,伦敦皇家交易所正式开张。皇家交易所以商品交易为主,交易商们定期会晤。起初,交易商只进行国内的金属贸易,交易品种还包括瓷器、茶叶、谷物等商品,以及票据、债券、汇率等金融工具。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发展与商业理论革新
B.商业发展与经营方式变化
C.价格革命与封建制度解体
D.工业革命与生产组织变革
24、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部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935年1月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指出,“对于苗瑶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同等待遇”。这说明当时的红军( )
A.重视壮大民主革命力量
B.争取少数民族参加北伐
C.落实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D.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25、内容
(1)规定议会___________
①议会必须定期召开,___________权属于议会。
②下院议员___________产生,在议会内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
(2)限制___________权力
①司法权:凡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得___________或停止法律的实施。
②财政权:国王不得找任何借口___________。
③军事权: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___________。
26、西欧封建有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对其产生展开研究,他作出表格如下:
传统与问题 | 制度设计和后果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占领地区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已经崩溃,本身处于氏族社会,部族长老山头林立,面临本地贵族势力的挑战,首领无法绝对掌控。 | 放弃照搬罗马中央集权体制,接受日耳曼氏族制分权现实,吸纳罗马贵族和部族上层,逐渐形成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的王国。但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大,王国分裂割据。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传统使用奴隶生产的方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因此已经开始提高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一定自由,使用隶农生产,激发生产积极性。 | A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文化落后,被当地人民排斥乃至敌视,缺乏共同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觉遍地皆敌。 | 国王接受罗马文化信仰,皈依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为统治披上合法神圣外衣,将基督教会变成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使中世纪西欧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商品经济破坏严重,治安状况恶劣,城市无法迅速重建,与农村相差无几。各地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和秩序。 | B |
(1)请你在表格中填上恰当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怎样看待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
27、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中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A. 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 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 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28、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29、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30、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31、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32、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33、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34、建立
(1)政治前提:___________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2)《三年法案》: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期限不得超过___________。
(3)《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顺序,且明确未来国王必须是___________。
35、“二十四朝之皇帝”
近代学者夏曾佑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谈谈你对汉武帝“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的理解。
36、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顺应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领域里面先后采取了哪两种经济政策?
(2)后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称为什么?
(3)按照斯大林的规划,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过程中分别在工业与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措施?
(4)在50-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先后哪几个领导了进行了改革?其中最后一位领导人的改革还直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
37、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性质、主要内容及影响。
38、治乱兴衰
(1)完成中国古代之乱兴衰表
时代 | 盛世 | 乱世 |
西汉 | ① | ② |
汉武帝时代 | ||
③ | 光武中兴 | 汉末军阀混战 |
唐朝 | 贞观之治 | ④ |
开元盛世 | ||
清朝 | ⑤ | 三藩之乱 |
(2)用史实说明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3)具体说明处理好哪些方面关系关系决定王朝的治乱兴衰
39、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