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山东滨州高一(上)期末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935年的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证,以及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提高专项税收以及其他目的,特制订本法。”据此判断,该法律(     

    A.是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产物

    B.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完全实现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D.促进了美国就业率提高

  • 2、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     

    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 3、《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没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 4、《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A.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 5、与现代社会把济贫视为穷人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不一样的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对当时流行的“新教工作伦理”感同身受,把贫困归于个人原因,把济贫视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由此可知《济贫法》着力强调了(     

    A.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B.社会救济面前人人平等

    C.借助民间救济实现自救

    D.教会对救助贫困的作用

  • 6、在古典时期的雅典,由抽签产生陪审员组成陪审法庭,在控诉人与被告相继完成演说之后,开始进行投票,没有专门官员会对当事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陈述进行客观的总结。陪审员们根据他们对于所听到演说词的直觉反应投票判决被告有罪或无罪。这反映出古典时期雅典的陪审法庭(     

    A.机构设置较为精简

    B.司法审判程序极度紊乱

    C.无需提供法律证据

    D.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

  • 7、下表为19世纪中期以来部分国际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判断,这些国际法(     

    颁布

    国际法

    内容节选

    1864年

    《红十字公约》

    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为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国……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1945年

    《联合国宪章》

    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

    A.缺乏避免战争的有效机制

    B.受到世界大战的客观影响

    C.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 8、《宋神宗实录》初编于哲宗元祐年间,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光《日记》;绍圣年间哲宗亲政,又以王安石《日录》为依据重新编修;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又因所谓神宗末年的“宜仁谤史”涉及孟太后及高宗继位正当性的书写问题,再次重修。这种现象表明(     

    A.实录作为信史记述非常审慎

    B.历史叙述随研究深入更完善

    C.历史记述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D.原始史料能准确地再现历史

  • 9、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后来,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开始形成,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A.早期人类文明的出现

    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D.农耕和居住点的发展

  • 10、宋朝时官僚群体内部“有无出身”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而“出身”一词由唐代与“白身”相对的概念演变为与“恩荫”“进纳”等“无出身”“杂出身”相对的概念,这些“无出身”与“杂出身”者需通过锁厅试、“特赐第”等形式才能跻身“有出身”行列,“方可执政”。这主要反映出宋朝(     

    A.科举制的影响力得以增强

    B.政府注重拓宽平民参政途径

    C.官僚队伍内部调任规范化

    D.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势力

  • 11、古代城市布局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如图为古希腊雅典卫城和中国汉代长安城的地图,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决定了城市的布局

    B.政治制度差异造成布局差别

    C.自然环境影响各自城市发展

    D.外部威胁导致其重视防御性

  • 12、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一边倒”外交方针,我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强调“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些做法(     

    A.使得中国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凸显了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

    D.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原则

  • 13、陈寅恪先生指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     

    A.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B.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C.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D.国家统一趋势已显现

  • 14、在内蒙古磴口县有一幅距今约四千年的《拜日》岩画:一位牧民神情肃穆,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另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C.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D.受到原始农业起源影响

  • 15、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他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

    C.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

  • 16、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伴随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出现,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劳动者只是给生产工具下定义和下达新的任务的时候,或者生产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才会干预生产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A.使工厂制生产退出历史舞台

    B.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

    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 17、1907年召开的第二届海牙和平会议通过了《限制使用武力索取债款公约》,规定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武力向其他国家索取债款,但又规定“除非债务国拒绝国际仲裁或仲裁后拒不执行裁决”。因此拉美国家拒绝批准这一公约。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A.力图维护本地区政治经济主权

    B.经济运行严重依附欧洲

    C.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较为薄弱

    D.社会转型进程艰难曲折

  • 18、19世纪以前,英国农村居民以黑麦面包为主食,城市居民常食用小麦混合其他谷物制成的白面包;19世纪初期起,英国人以国产小麦为主食的比例逐步增加,1800年为58%,而在1850年则达到了81%,之后比例持续增加.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B.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贫富差距正日益缩小

    D.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发展

  • 19、英国撒切尔政府于1985年6月发表的《社会保障改革计划》指出,社会保障并不单单是国家的责任,它应该是个人与国家共同的责任。为了平衡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逐渐减少国家在养老领域的责任,政府进一步鼓励私人养老金的发展,还给予新加入私人养老金计划的雇员奖励。这一政策旨在(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 20、17世纪中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A.近代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C.近代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的进步

    D.界碑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 21、《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     

    A.体现了仁政思想的践行

    B.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C.改变了考核官员的标准

    D.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 22、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些事例表明当时西欧(     

    A.民族国家正在成长

    B.封建王权受到法律制约

    C.天主教会走向消亡

    D.国家之间利益纷争加剧

  • 23、汉代官员审理案件时,除了依据犯罪的客观事实,还着重考察行为者的动机是否与儒家道德相符合,如不符合,必须严惩;如符合,虽犯法也可以从轻论处。这一做法(     

    A.凸显了儒家道德主导地位

    B.干扰了司法审判正常程序

    C.执行了休养生息统治方略

    D.体现了汉代法律伦理色彩

  • 24、中世纪,西欧诸国贵族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常有不驯服、犯上、甚至兵戎相见。贵族犯上,往往打出指责国王违法、不尊重贵族权利的旗号,这种理由有时甚至能一呼百应。贵族能够打出上述旗号的原因是(     

    A.贵族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B.封君封臣制度下国王无实权

    C.领主间为扩大地盘割据混战

    D.领主对封君并无服从的义务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民族思想:许多志士仁人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在上书改革碰壁之后,终于认识到不推翻________的反动统治,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

  • 26、在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的背景下________文学产生了;________文学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 27、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的____________,在华北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打击敌人交通线,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 28、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 29、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________第二步是________

  • 30、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朝着__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

  • 3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背景:________________胜利的影响。

  • 33、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______》。

     

  • 34、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儒、墨、道三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 36、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 37、过去的上海,曾被称为“十里洋场”,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用连线方式把下列侵华战争和相应的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并概述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影响。

     

     

    列强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马关条约》

    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影响

     

     

     

     

     

     

     

  • 38、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央视网消息:6月7日到10日,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四年前,习主席正是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哈萨克斯坦智库专家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主席这次再访哈萨克斯坦,成果丰硕。

    (1)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于那一年?该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列举除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外的另外三个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名称。

    (2)分析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