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②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于同一生物体,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③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④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反应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B.暗反应的物质变化为CO2→甲→(CH2O)或乙
C.突然停止光照,甲的含量减少,乙的含量增多
D.光合作用的能量变化是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活跃的化学能
3、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运动饮料中含有的水和无机盐可补充机体剧烈运动后散失的水分和消耗的能量
B.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若Ca2+浓度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D.缺铁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运输O2的能力下降
4、组成DNA的碱基是( )
A.AGCU
B.BGCT
C.AGCT
D.TAGU
5、近年,施一公团队解析了来自非洲爪蟾NPC(核孔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震撼了结构分子生物学领域。NPC是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某双向通道的生物大分子,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代谢越旺盛的细胞,NPC的数量可能越多
B.DNA和蛋白质都不能通过NPC自由进出细胞核
C.内质网膜可与NPC附着的核膜直接相连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核孔数量较少,NPC数量也较少
6、绿色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离不开物质的转化。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存在 NAD+转化成 NADH(还原型辅酶I)的过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存在 NADP+转化成 NADPH(还原型辅酶II)的过程。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中 NADH 只在线粒体中形成
B.在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中 NADH 用于还原氧气生成水
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NADPH 只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形成
D.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NADPH 可用于还原剂,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7、图中甲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 pH 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 时 H2O2 分解产生 O2量(m)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改变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图甲中 c 点时的 H2O2酶空间结构及肽键遭到破坏而变性失活
B.若其他条件不变,pH=a 时,图乙 e 点不变,d 点右移
C.温度降低时,图乙 e 点下移,d 点左移
D.若其他条件不变, pH=c 时,e 点为 0
8、如图是细胞核模式图,①~④表示细胞核的各种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B.②是核仁,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④自由进出细胞核
D.③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口腔黏膜等生物体内所有膜构成生物膜系统
9、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活动中,某同学观察到了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对显微镜的视野进行拍照,得到如下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制片流程: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上述照片能展示出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特点,属于物理模型
C.细胞①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均是细胞②的2倍
D.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②
10、下列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 )
A.C、H、N、P、Mn
B.Cl、Fe、S、Mg
C.B、Cu、Zn、Mo
D.N、P、K、Cu、Fe、
11、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试验编号 | 探究课题 | 选用材料与试剂 |
①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②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
③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④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12、生命系统存在着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各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B.草原上的所有动植物不属于一个种群
C.一棵万年松包含细胞、组织、器官、个体这几个结构层次
D.无机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组成部分
13、有关下列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在高温或酶的催化下分解都加快,其原理都是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若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则检测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
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可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为实验材料
D.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为实验材料
14、阿胶是一种用驴皮制成的药材,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阿胶的滋补作用主要体现为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和增强免疫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阿胶具有滋补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其含有人体必需的Zn、Fe、Ca等微量元素
B.食用阿胶的人饮食中应减少对其他糖类的摄入,因为阿胶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C.驴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脂肪
D.阿胶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物质可能有必需氨基酸
15、如图为细胞周期中部分细胞核的示意图,此过程发生在( )
A.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D.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16、细胞代谢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催化ATP水解和ATP合成的酶并不相同
②ATP的水解产物可为RNA的合成提供原料
③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储存的ATP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④ATP的合成与放能反应相联系,是一种水解反应
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ATP的速率增加
⑥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2个磷酸基团组成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7、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面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B.细胞膜上的某些转运蛋白可以催化ATP的水解
C.代谢旺盛的细胞ATP的含量明显增加
D.细胞内许多放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
18、近年来发现,细胞壁在特定情况下能产生多种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细胞生长、分化以及应对外界胁迫等过程,下图是细胞壁相关信号通路简图。类受体蛋白激酶(RLKs)是植物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酶活性的受体,由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内激酶域三部分构成,信号分子与RLKs的胞外域结合后,可激活胞内激酶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RLKs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识别和催化功能
B.核膜是细胞核接收信号后将指令送到细胞质和细胞膜的必要结构
C.A类RLKs可能通过细胞骨架影响细胞的分裂、分化、运动等生命活动
D.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据图可知,纤维素可在细胞膜上合成
19、在一定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去除沉淀后的溶液蓝色变浅,测定其吸光值可用于计算葡萄糖含量。下表是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样本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样本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吸光值 | 0.616 | 0.606 | 0.595 | 0.583 | 0.571 | 0.564 |
葡萄糖含量(mg/mL) | 0 | 0.1 | 0.2 | 0.3 | 0.4 | 0.5 |
A.斐林试剂与样本混合后立即生成砖红色沉淀
B.吸光值与样本的葡萄糖含量有关,与斐林试剂的用量无关
C.若某样本的吸光值为0.578,则其葡萄糖含量大于0.4mg/mL
D.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含量越高,反应液去除沉淀后蓝色越浅
20、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所构成
B.不同生物的细胞,所含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差异较大
C.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光合作用,支持“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D.结构简单的病毒寄生于活细胞中,印证了“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1、在缺硼的土壤中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
A.小麦
B.甘蔗
C.玉米
D.水稻
22、如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⑤可以连通,说明生物膜在结构上有一定联系
B.②为核孔,该结构有选择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③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23、ATP 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 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分子 ATP中含有3个磷酸基团
B.ATP与DNA的组成元素不相同
C.ATP可降低酶催化的反应的活化能
D.ATP可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不断合成
24、如图表示细胞中某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运输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大分子可能是胰岛素或性激素
B.①可能是核糖体也可能是中心体
C.该物质运输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D.该物质经“②→③→④”的运输过程需要囊泡
25、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
(2)根据图甲给出的信息,仅考虑①②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某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是由于该种群的增长受______、_____(答出两点)的限制。图乙b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___型。若该种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则捕捞后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______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4)若图甲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__。
26、如表是某动物体内心肌细胞和唾液腺细胞不同生物膜的相对含量(%),回答问题。
| 细胞膜 | 内质网膜 | 高尔基体膜 | 线粒体 | 核膜 | 其他 | ||
粗面 | 滑面 | 外膜 | 内膜 | |||||
甲 | 2 | 35 | 16 | 7 | 7 | 32 | 0.2 | 少量 |
乙 | 5 | 60 | 1 | 10 | 4 | 17 | 0.7 | 少量 |
(1)依据表格信息推测,甲可能是__________;乙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粗面内质网表面附着有_____________。线粒体的内膜面积明显大于外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内膜面积增大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
(3)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生物膜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_性,膜面积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4)表格中“其他”包括的膜的种类:___________(列举出一项)。
27、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______中被固定形成C3,C3在______阶段产生的______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并进一步合成淀粉。
(2)科研人员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反映出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3)为了解释(2)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
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
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____________。
28、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 ||||
组别 | 表现型 | 乔化蟠桃 | 乔化圆桃 | 矮化蟠桃 | 矮化圆桃 |
甲 |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 41 | 0 | 0 | 42 |
乙 | 乔化蟠桃×乔化蟠桃 | 38 | 11 | 12 | 4 |
(1)根据组别_______(甲或乙)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隐性性状为_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29、图A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B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 G1、S、G2组成分裂间期,M 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 DNA 含量的变化曲线; 图C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用特殊方法在一个培养基中测得),请据图作答
(1)图A处于有丝分裂______期,相当于B图(填字母)______期.
(2)此细胞在分裂末期能否出现细胞板______,理由是______.
(3)C图中的 DNA 含量为 2C~4C 之间的细胞,处在 B图的______ 期.
(4)用 DNA 合成抑制剂处理,C图中 DNA 含量为______(C)的细胞数量会增加.
(5)若A图是根尖分生区细胞,正处于营养液中,则在正常情况下,与其吸收矿质元素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和______,因为进行此生理活动需要提供______.
30、如图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遗传信息是指_______________。
(2)______ 上含有反密码子,这种物质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示中细胞核内发生的过程叫做______ ,该过程需要______ 酶。
31、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
组别 | 材料 | 主要实验试剂 | 观察记录 |
A | 新制蔗糖溶液 | 新制的斐林试剂甲液、乙液 | 颜色反应 |
B | 经稀释的鸡蛋清 | 双缩脲试剂A液、B液 | 颜色反应 |
C |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 苏丹Ⅳ染液,50%酒精溶液 | 染色情况 |
(1)三组实验中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是_________,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①先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物象,移到________。②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头,调节_________,直到看清为止。
(2)A组实验试剂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组实验水浴加热后,能否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______(能/不能),为什么?__________。(2分)
(4)B组实验试剂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组实验酒精的作用是_____,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
(6)在做糖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时,在检测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32、人体内胆固醇合成后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进入血液,细胞需要时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成LDL-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下图是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1-5表示细胞结构,①-⑨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LDL-受体复合物通过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结构特性。
(2)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结构[2]_____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科学家发现囊泡能将水解酶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3)除了处理LDL-受体复合物获得胆固醇等养分外,图中⑥→⑨过程说明溶酶体还具有_________的功能,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
(4)若该组织细胞是能合成分泌蛋白,则核仁的体积较大,核仁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提取该细胞的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S,请预测:细胞膜表面积的值_________________S/2。(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