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谋求发展的动力之源,年轻人敢于迎接挑战,选择自主创业是值得肯定的,即便交点学费,也不足为训。
②依我的能力,承担这份工作实在是绠短汲深,但大家既然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希望。
③图书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而图书的数量又是如堕烟海,要通过图书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择其经典来阅读和研究。
④尽管学校多次三令五申强调不能携带手机进教室,但依然不有少同学对此置若罔闻,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有听见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而是没能抵抗信网络和游戏的诱惑。
⑤在当前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如果利用职权舞文弄墨,贪赃枉法,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⑥吴老师是一位知名的金玉满堂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当我得知可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一阵狂喜。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数月内太阳磁场将发生180度的逆转。不过这是太阳每隔11年都会发生一次的正常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天气受影响不大。
B. 我省教育系统将在新学期实施了小升初“整班移交”,劝返复学等措施,力求不让义务教育阶段一名学生辍学。
C. 研究人员将利用现代科技对发现的遗体的头骨进行面貌特征的复原,试图揭开带着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D. 央视推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播郭志坚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
3、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修禊: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修禊礼,实质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五陵年少争缠头
争缠头:争夺金银珠宝等财物。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十六。
4、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②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③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状
④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④③①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8月,全球参加北京国际合作高峰大会的国家达成共识:各国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共商合作大计,为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B.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而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
C.充分发挥陕北冰雪资源的优势,补齐冬季旅游短板,真正使“冷资源”变为热产业,这既是推进陕北旅游产业改革的需要,也是增强陕北旅游产业发展后劲的迫切要求。
D.“假货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毒瘤”,而假货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违法犯罪成本过低所致。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降低制假、售假入刑门槛,这一决定无疑深得人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注】
李敬泽
在北京,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它们栖息在宫殿的最高处。
这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每年都要绕这个星球差不多飞上一圈儿,而且,日复一日,它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找一种动物、找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如果他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使命。作为命定的飞行者,他对人的想象和思考以天空与大地为尺度,他将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漂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所以,如果让我为我理想中的作家选一个吉祥物,我选北京雨燕。
但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大地管不住他,人间的权力和琐碎管不住他。就是这样一只猴子,戴上了金箍,跟着唐僧去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终于望见了西天灵山。《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必须走“本路”,才能获得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行者那样的作家,他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他飞在高高的“云路”。李白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谪仙人”,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比喻,北京雨燕和行者。有的作家,比如李白和曹雪芹,他们是雨燕。有的作家,比如杜甫,他是行者。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掉过头去重新想到曹雪芹。刚才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也是行者。他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还有……好吧,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遇到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注】本文是《十月文学之夜》晚会上,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作者的发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最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2】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是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以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3】文中“云路”和“本路”的含义各是什么?二者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李敬泽曾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生动地、有力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做到“辞达”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都是用猿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赤壁赋》中,苏轼泛舟赤壁时,由明月江水感悟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是“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是“___________”。
(3)秋天的白露以其晶莹、纯洁、清冷的特点经常被古人写入爱情诗歌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落笔便显露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从追忆往昔的角度间接表露了对归园田的渴望。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以种树类比治民,借郭橐驼“_________,_________ ”的养树之道批评了官员繁政扰民的做法。
(3)《朝天子·咏喇叭》中,王磐通过写军民“_________”的心理,以及喇叭祸害百姓,甚至造成“_________”的惨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作者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认为朋友即使相距天涯,也会像近邻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在分别的路口,不要做出“_______________”的情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_______,_______”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谏蜀主刘禅应当广开言路,发扬先帝遗德,鼓舞人的志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谢灵运诗中写到:“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不同时代的人也能心神相通。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决心“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唐朝的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其“智”与“忠”;宋代的陆游也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来表达自己的敬仰。再如,战国的屈原在《国殇》中礼赞视死如归的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________,_________!”千年后的李清照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歌来追随相和。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注)
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注)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辛弃疾于绍煕五年(1194)自福建安抚使任罢官,退隐铅山瓢泉,达十年之久。赵晋臣在庆元六年(1200)自江西漕使任罢官归铅山。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描写清风峡风光优美,但人迹罕至,词人居住在此,只能与竹相伴,不免孤寂。
B.下片描写友人冰清玉洁,文采斐然,是人中俊杰,两人流连诗、酒,是难得的会合。
C.词人以秋鸿和飞弹作喻,人如秋天的鸿鸟般居无定所,处事应如飞出的弹丸般圆熟。
D.以“阳春曲”收尾,恰当地运用典故,既赞赏原唱,又含自谦之意,可谓“一石二鸟”。
【2】这首词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为应酬之作,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师雍,字子敬,福州人。宝庆二年,举进士。诏为楚州官属。出盗贼白刃之冲,不畏不慑。李全反状已露,师雍密结都统时青图之,谋泄,全杀青,师雍不为动,垒亦不加害。秩满,朝议褒异,师雍耻出史弥远门,不往见之。调婺州教授,学政一以吕祖谦为法。李宗勉、赵必愿、赵汝谈皆荐之。师雍慕徐侨有清望,欲谒之,会其有召命,师雍曰:“今不可往也。”侨闻而贤之,至阙,以其学最闻,宗勉在政府,力言于丞相乔行简,行简已许以朝除。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知迷之龙溪,转运使王伯大上其邑最。行简罢,宗勉与史嵩之入相,召师雍审察,将至而宗勉卒。嵩之延师雍,密示相亲意,师雍不领。嵩之独相,权势浸盛,上下惧祸,未有发其奸者。博士刘应起首疏论嵩之,帝感悟,思逐嵩之。师雍拜监察御史,首疏削金渊秩,迭外居住。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师雍与丞相郑清之故同舍,然以劾刘用行、魏岘皆清之亲故,清之不乐。清之犹冀师雍少贬,师雍曰:“吾欲为全人。”终不屈。数月,坦卒劾师雍及高斯得俱罢。久之,以直宝文阁奉祠,陈垓又嗾同列寝之。清之卒,起师雍为左史,既而迁礼部侍郎,命下而卒于江西官舍。师雍简淡寡欲,靖厚有守,言若不出口,而于邪正之辨甚明,视外物轻甚,故博采公论,当官而行,爱护名节,无愧师友云。
(选自《宋史·黄师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B.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C.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D.嵩之终/丧师雍/上疏论列/帝即其日诏勒/令致仕/刘克庄封还诏书乞予/嵩之以贴职如宰臣去国故事/遂得观文殿学士致仕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复核决定名次。
B.学政,在太学中传授学问知识以及技巧才艺的学官。
C.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师雍具有胆识。他联合时青对付李全,后因计划泄露,李青被杀死,但黄师雍没有害怕。
B.黄师雍不慕权贵。黄师雍认为出于当权的史弥远门下是羞耻,就没有前往拜见。
C.黄师雍仰慕贤良。黄师雍很想拜见有清廉名声的徐侨,但并不强求。
D.黄师雍刚直不阿。新任宰相史嵩之有意拉拢师雍,师雍没有领会他的意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雍以书见行简,劝其归老,行简不悦,宗勉之请遂格。
(2)师雍遂劾克庄临事失身犯义,免所居官,从之。
【5】黄师雍勇于坚守原则,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适逢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从成果呈现来看,《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社交圈》《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论文资料翔实,堪称惊艳,让网友惊呼“逆天小学生”。老师们感叹地说,孩子们潜力无穷,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奇迹。但也有人质疑,小学阶段就让孩子进行课题研究,是否违背了教育规律?会有什么后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是不是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探究世界的兴趣和方法。”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