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全是贬义的一项( )
A.美国政客自知抗疫不力,怕遭选民唾弃,便翻云覆雨,为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寻找替罪羊。
B.如果孙俊英实事求是地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添油加醋,信口雌黄。
C.年轻时,唐玄宗宵衣旰食,晚年却因宠信杨氏而误国殃民。
D.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 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的道路。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子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 ,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3、下列各句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②天津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平一段《野猪林》中的“大雪飘”,唱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③复习时要精做题,尤其是要自己先做,此后再与答案对比,以此发现自己答题的缺陷所在。长此以往,现代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④他这次犯的错误虽然没有酿成人错,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会吃亏的。
⑤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②④⑥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娈生 砥砺 甘霖 姗姗来迟
B.警惕 良霄 和睦 莫衷一是
C.煎熬 挚友 落寞 相孺以沫
D.喧嚣 噪音 联翩 南辕北辙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汽车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奇瑞公司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②武亦姝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中勇夺冠军,大家都夸她是一位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③社会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认知不足,学校不愿意张扬,家长们投鼠忌器,使得多数校园欺凌最终沉没水底,私下消化。
④这些游戏或多或少都占据了我们手机一定的存储空间,有时候为了保留它们,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一些应用或者照片、视频等。
⑤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⑥2017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问题。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传统政治哲学里,围绕人民为什么会服从君主统治的问题,形成了两种答案,一是人民悦服于圣王的道德品质和超群才能,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的圣王,即悦服于“德”;一是人民屈服于君主的暴力统治,如对桀、纣等暴君以及霸主型诸侯的臣服,即屈服于“力”。可见,在现实政治中,德、力都是推行政治意志、实现统治所依赖的资源或工具。依赖“德”还是依赖“力”来进行政治统治,是王霸之辩最初要回应的问题。
孔子力主依赖“德”来进行政治统治,并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中,有基于德性的“德礼之治”与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的分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王霸”之分,但其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则影响了儒家在政治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基本立场。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将王、霸对举,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治理或者统治方式上的对峙明确地呈现出来。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的阐述里,他先说“霸必有大国”,“大国”显然对于君主是有吸引力的;但他接着又说,像汤、周文王这样的圣王所领导的国家刚开始都是“小国”,但是他们推行王道,后来都成为人们敬仰的“圣王”,他们所领导的“国”也成了天下之共主,对于君主来说,汤与文王的成就可能更具有吸引力。这样,孟子列举了两种获得政治成就的可能性,一是推行霸道迅速成为“大国”,二是推行王道收服天下人心并最终“王天下”。孟子主张推行王道,对于现实中的“大国霸道”不以为然。
孟子之后,荀子进一步扩大了王霸之辩。荀子在王霸对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统治上王道、霸道、亡(危)道的三分法。荀子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荀子·王霸》)在荀子看来,王道政治依靠的是德义,德义能促使君主隆礼重贤;霸道政治依靠的是诚信,诚信使得君主重法爱民;亡(危)道政治凭借的则是权谋,权谋则使得君主好利多诈。
虽然荀子提出政治统治上的“三分”,但其核心内容还在于王霸之辩,完全符合道义是王道,部分符合道义是霸道,彻底丧失道义就要丧失其统治的合理性。就此而言,荀子所讨论的王霸之辩,仍然与孟子所倡导的德性至上的路线是一致的。
王霸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政治治理路径上坚持道德合法性的主张,即坚信以道德礼义作为权力运行方式的王道必然会取得最优的统治效果,他们相信,王道最终将长久地主导公共生活。从公共性的维度对王霸之辩进行审视,对我们认知儒家公共性思想及其现代转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朱承《王霸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传统的现实统治中,德性和暴力都是君王政治治理依赖的资源或工具。
B.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一种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
C.在孟子的阐释中,推行霸道和推行王道都能获得最终“王天下”的政治成就。
D.荀子的三分法扩大了王霸之辩的内涵,但其核心内容仍与孟子的德性至上论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逐层深入展开论证。
B.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典籍,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文章以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关主张梳理了王霸之辩内涵的历史演变,得出了坚持王道治理的结论。
D.第三段摘录《孟子·公孙丑上》内容,用对比论证证明了孟子王霸之分观点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划分的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其实质是一种霸道统治。
B.汤与周文王的“圣王”成就对君主更有吸引力,因此当时王道盛行。
C.在荀子看来,王道、霸道和危道在政治统治上成“鼎足而立”之势。
D.王霸之辩只是儒家在先秦政治治理路径上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的承继没有关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古代圣贤因残缺终生不被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的目的。
(3)“梦”以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很早就进入文人的视野。唐宋诗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并无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诗人表达了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写动物和人物的反应或感受,侧面写箫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辩证地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指出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会走向灭亡。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交代时令、描写景物中,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作者借典故表达北伐应以史为鉴,不可草率从事的真知灼见。
(4)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素湍绿潭”的水中景色以及峭壁生树的景象。
(5)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6)《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了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将灭亡的论断。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寓意深刻,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也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3)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来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作了高度的概括。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人诗心往往相通,陆游曾在某年的“十一月四日”夜阑人静之时“卧听风吹雨”,梦见“铁马冰河”;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也曾用“___,__”来表达类似情怀。
(2)杜牧《阿房宫赋》描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秦朝又怎么会灭亡呢?
(3)李商隐有着“朦胧、象征”的诗美迫求,善用典故是其创作的一大特点,如《锦瑟》中“_____,_____”两句就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12、古诗文默写。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 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卫八处士(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了人生挚友就好比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B.前四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
C.最后一句“热中肠”是指诗人内心痛苦,心急如焚,表现了他为百姓担心焦虑。
D.此诗与诗人那首被后人称“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不一样。
【2】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并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柞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出知虔州。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柞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仿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忭不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抃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D.吾与汝年相若/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
C.陛下: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宮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谥: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赵抃以身作则,弘场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人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归葬故乡;有百姓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虔素难治拄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木心曾经回忆他拜福楼拜为师的经历说,他当年退还杭州教师的聘书,上莫干山苦修,是听福楼拜的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陆游曾经警告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吕氏春秋》中则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历数古今成大事者,立志广大,约束自我,坚执不怠,是成就事业的三个不可缺离的要素。
上述材料能给今天的你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以及对周围人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