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塞上曲送元美
明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A.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B.次句运用借代手法,以“胡烽不断”代指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D.征人马上望月,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也表达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感情。
2、下列所给词语的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处 精益求精
B.席卷 一席倾诉
C.分配 分秒必争
D.品行 言行一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国家工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质量领域的每一次变革创新都促进了核心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品质。
B.这个被群山竹海包围的古村落里,大部分年轻人或为谋生外出打工,或为孩子迁居城市,因此,他当年满怀激情回乡创业的故事,至今仍在留守老人间流传。
C.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诞生以来,勇于探索、乐于开拓的先民们便产生了寻找其他文明的冲动,哪怕彼此远隔草原沙海、江河山峦,不同文明也终会相遇。
D.目前,就青少年肥胖状况日趋严重的问题,专家提出,少食多动、规律作息、落实行为目标等是预防并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国际上,我们 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
②三年前焦裕禄倡导 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
③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 。
④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 的命运共同体。
A.必须 制定 前仆后继 休戚与共
B.必须 制订 前仆后继 休戚相关
C.必需 制定 前赴后继 休戚相关
D.必需 制订 前赴后继 息息相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 ③②⑥⑤①④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②⑥⑤①④③ D. ③①⑤②⑥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1】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
C.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代的赋、六朝的骈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戏曲与小说都是各自朝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是当时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
B.由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唐初出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它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理论,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这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D.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3】试概括书法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妙用“ , ” 的譬喻,正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方能获得成功。
(2)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条线交汇在“ , ”这两句诗中。
(3)苏轼《水调歌头》中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其中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并共赏明月的诗句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孔子曰: , ”。
(2)荀子在《劝学》中说 “ , ”,也就是说善于学习的人都善于借助外物的帮助。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在解说人们从师的原因时,认为“____________”,不可能没有疑惑。
(3)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____________”,待之“____________”,怀之“心念旧恩”。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党员干部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真理正义绝不后悔,这与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至死不改的诗句“____,____”有着跨越历史的相似。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了动人的音乐,“____,___”两句,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3)2020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逢在同一天,普天同庆“中国节”。我们可以来到岳阳,近距离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所描写的洞庭湖月夜美景:“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以下文段的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
(1)文天祥《过零丁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地名与心境巧妙地相融互衬。
(2)屈原宁可被流放或死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因此在《离骚》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其《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均写了月亮的变化。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2)《子路、曾皙、冉有、公四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酣歌的美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鹧鸪”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很容易牵动人的情绪,如“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曲江春感①
罗隐②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注】①曲江:在今西安。②罗隐:晚唐诗人,杭州人,连应进士试十多次,不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落笔即有扑面而来的春暖花开的气息,诗人自言虽是行客,也悠然自得。
B.颔联是说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多半已经凋零故去,终南山好景正等着自己去归隐。
C.颈联自比“弃物”“非才”,语面是说在人才荟萃的京城,自己终究难有机会。
D.尾联说要做回江南的湖上闲散人,这和陶潜的“归去来”一样,都有归隐之意。
【2】前人评述罗隐此诗是“不哭反笑”之语,试以首联和颈联的词句加以分析印证。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B.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C.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D.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吕望(太公)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吕望(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2)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5】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便无坚不摧。打造优秀的团队,建设强盛的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对“活力”和“合力”的思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