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B.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C. 衡少善属文 D.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2、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要好得多。②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③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④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⑤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①④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如两股水流的汇合,可以涌起壮阔的波澜;两种文风的交流,也会促进文学高潮的到来。
自东晋南渡到隋统一,二百六十多年间,政治上南北对峙,文学的发展南北也出现不同的趋势。然而,即使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文化的交流也没有完全停止。北朝文士如邢邵、魏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南朝文风,作品深受南朝影响。梁朝文学家庾信、王褒自南入北后,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受北朝文风影响,以新的风格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而到隋朝统一全国以后,南北文风就得以更快地融合,终于促成了唐代文学繁荣的局面。
南北朝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南朝文学已经从笼统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在文学中又有了“文”、“笔”之分,“文”指美感的文学,“笔”指应用的文字。这个文学观念的大进步促使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更努力地去研究艺术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因而使艺术达到更加精巧的地步。这个时期音韵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讲求声韵,创立了“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诗歌体栽的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诗歌体栽的发展史上在帝王与贵族的掌握和引导下,南朝文学走上了惟美之路,华艳淫靡、轻浮柔弱的文风弥漫于文坛,呈现病态的美。而北朝文风的刚劲、粗犷、厚重与沉实,《木兰诗》和其他北方文学中的生活气息,正好是那位病态的江南美人急需的营养。唐朝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终于把这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以南朝的“文”,饰北朝的“质”;以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创造出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这就是以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等人为代表的那个盛唐诗坛所完成的历史使命。
不仅国内不同文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也有同样积极的作用。且以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例。自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上便嫁接了印度文化的枝条,随即开出异样绚丽的花朵。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四声的发现就是受了佛经转读的启发。沈约等人的四声之说也是受了当时善声沙门考订语音造经的直接影响。这样看来,酝酿于南朝、成热于唐代的近代诗,还与中印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关系。又如西域文明,特别是其音乐和舞蹈传入中国以后,唐代诗人从这种新的音乐、舞蹈中取得灵感,写出的名篇佳作可以举出许多。
鲁迅先生曾热烈赞扬唐人吸收外来文化的胆量和魄力:“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今天,重温先生的话,仍会得到许多启发。
(摘编自袁行霈《文风的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朝文风华艳柔弱,北朝文风粗犷沉实、富有生活气息,这种不同与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政治对峙有关。
B.南朝文学中“文”与“笔”有了区分,“文”指美感的文学,“笔”指应用的文字,这是文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C.作为南北朝文学的中心,南朝在文学上有许多突出的成就,后来出现的病态文风,是因为受到了帝王与贵族的掌控。
D.唐代文学繁荣局面的形成,与诗人们融合南北文风的文学探索有关,也与中印文化交流中音乐、舞蹈的影响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水流的汇合设喻,既引出了观点,又强调了文风交流的重要意义。
B.文中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及中印文化的不同特点。
C.文中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运用比喻论证说明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D.文章结尾引用鲁迅评价唐人的一段话,对当代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有借鉴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朝一些文土模仿南朝文风,作品深受南朝影响,可以看出政治的对峙并不能完全阻隔文化的交流。
B.成熟于唐代的近体诗,得益于南朝沈约等人创立的讲求声韵的“永明体”,也与中印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关系。
C.以李白、杜甫等人为代表的盛唐诗坛,把南朝的“文”与北朝的“质”融合在一起,完成了自已的历史使命。
D.既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又要对别系的文化作精严的选择,这才能显示我们吸收外来文化时的胆量和魄力。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李白《蜀道难》)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言笑晏晏。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
(2)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 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拂晓行船的情景,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勤勉,但说话要谨慎。
(2)《将进酒》中运用曹植狂饮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4)古人善于用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暗示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来开解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宣恶言”也同样抱有“_________”以大局为重的爱国思想。
(3)古人写花,可不着一字不点出花名,而尽得风流,如李清照在《醉花阴》里便有如此绘菊“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讲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述而》孔子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正确的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仁人之心”的源头是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党怀英
红莎绿翦春风饼①,趁梅驿,来云岭。紫桂②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③,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注】①饼:指茶饼,“红莎”指红莎纸,“绿翡”指绿香蒲。②紫桂:指幽僻之地所生的珍奇植物。③分破:北宋年间茶罕饼珍,偶尔皇家赏赐,也只能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写茶饼用红莎纸和绿香蒲包裹,一“趁”一“来”,突出茶的来之不易。
B.“紫桂”句转入赏月饮茗的现实之境,借传说中群仙居食的紫桂林描绘出怡人环境。
C.上片最后三句由茶饼分破联想到铜镜分破,通过对茶饼被分破的惋惜表达人生无奈。
D.整首词以运茶、分茶、品茶三层推进,描摹茶状,赞叹茶效,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2】有人评价该词“咏品茶之乐,笔笔抒情,而句句关合明月”,请结合下片对此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B.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C.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D.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亲”即联姻,通婚结成姻亲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政治联姻来避免战争,稳定国家局势。
B.“厚币委质事楚”的“质”与《触龙说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中的“质”词义不同。
C.“王其为臣约车并币”的“约”与《过秦论》“约从离衡”的“约”词义不同。
D.寡人,与孤、不穀在先秦时均被用作君主或诸侯的自称。其中,寡人和孤在后世仍有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B.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往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客死秦国。
C.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D.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5】甲乙两文均记载了关于楚怀王的史实,请从中概括出造成楚怀王悲剧结局的原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琴人的第一境界是琴技,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境界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琴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进入此境界的钥匙,唯有一法:勤奋+天赋+读书,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境界——琴道。琴道是古琴内在的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此时,琴人琴随意走,曲由心动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