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B.这个家族原本已走向没落,但新任族长排除万难,带领族人不懈努力,几十年间财富厝火积薪般累积,如今已富甲一方。
C.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D.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伶利 渺茫 癞疮疤
B.轻蔑 俨然 络缌胡
C.俭点 雇农 大失体统
D.接壤 穿凿 醉醺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焙鱼
刘向阳
画岭之夜,漆黑如墨。微弱灯影摇曳,倏地,风拂灯灭,几条黑影闯进屋里,拳脚雨点般落下,把她逼近墙角。
你们是谁?
柳晓东在哪儿?
卖鱼没回来。
夜里也卖鱼?他到底在哪儿,快说!
不晓得……
来人不耐烦了,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来人打累了,屋里屋外翻遍,找不到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柳晓东从秘密联络点回来,点亮油灯,看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赶紧扶起来。娘啊,是我连累了你。
她苏醒后,抓住晓东的手颤巍巍道,娘不怕,只要你活着。
她躺在晓东怀里,凝视着土墙茅屋外的沉沉夜空,盼等天亮……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
奶奶,您要吃火焙鱼,怎么不动筷啊?我用刁子鱼腌的,熏了两天两夜,佐以辣椒生姜烹炒,味道好极了,您尝尝吧。
她是我奶奶,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
我牙不好,嚼不烂。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柳晓东了。
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逼我说出晓东的去向,说晓东是共产党,还是个头儿,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应闹革命。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
我父亲那晚免遭毒手,次日凌晨荡一叶“划子”与同志们碰头,徒步数县,翻山越岭寻部队,终于找到了队伍。父亲参加过大小无数次战斗,作战英勇,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没见过父亲,家里没有他的相片,不知他长什么模样。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的。母亲听了脸红,又抹泪。
我家在水府庙水库边上,靠水吃水,一家人除了种菜,就是把我捕的鱼虾挑到街上贩卖。鳜鱼、银鱼、刁子鱼适宜腌制,晒干水分,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结婚成家,守着水库,织网晒鱼搞网箱,出没风波里。儿子呱呱坠地,上学读书。守寡多年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遵母亲遗愿,葬于南山之阳,与奶奶共枕长眠。
我从事网箱养殖,尝到了甜头,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儿子却当起了说客:碧水变臭了,水质恶化了,网箱搞不得,必须拆。
我有些想不通,觉得儿子在打我的脸。一辈子与水打交道,忽然要上岸,靠什么生活?儿子说得头头是道,我爷爷那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毁在环境污染上。
兔崽子,你爷爷我都没见过,你晓得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想想啊,儿子的话是对的,我老糊涂了。
水府游客逐渐增多,我依山傍水开了家农家乐,招牌大旗上火焙鱼三字金光闪亮!
下了水府大桥,走一段水泥硬化路,就是我的农家乐。湖岸青山叠翠,游廓隐隐,彩旗招展。有一处码头,泊着一条仿制“划子”,儿子正给游客解说:当年我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我”的角度叙述,增加了故事真实性,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
B.奶奶感叹“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感情复杂,既有深切的思子之情,也隐含着对儿子的埋怨。
C.小说结尾处的情节,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寓国之大义于朴实生活画面中,咀嚼有味,情韵人心。
D.小说叙事时间跨度较大,“我”不仅讲述着先辈身上的故事,也延续着他们的故事,“我”和儿子的相关情节,映射了新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新的时代责任。
【2】文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章以“火培鱼”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百里之行的人备粮的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福分。
(4)我们想要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仍可把握之意,可以借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7)《滕王阁序》写云消雨停,天空晴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参加宴会的主宾乘车前往滕王阁的情景。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失望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逍遥游》中,《齐谐》记载的语句 “______”交代了鹏离开北海的凭借之物。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对历史和现状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 ,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潭中游鱼灵活有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正如《康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所说:“______,______。”
8、(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人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简要地阐明了相互协作,团结互助的重要作用。
(3)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①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元丰七年四月,苏轼调离黄州任汝州(今河南汝州)团练副使,邻友相送,苏轼作此词以告别。②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只是陶渊明可以率性归去,可作者家在万里之外,欲归不得。
B.上片的后半部分抒写了作者对黄州的风俗、人物的深厚情谊:楚语吴歌,铿然在耳;鸡豚社酒,宛然在目。
C.“渔蓑”是作者在雪堂钓鱼时所穿,“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最后三句作者恳请邻里父老时时为自己晒渔蓑,富有言外之意。
D.本词运用了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语言,采用拟人、借喻等手法,真切地表达内心情感,不假雕饰,情致温厚。
【2】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分掌各司事物,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的高级官员。
C.匈奴又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秦汉之际曾统一北方草原。
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写作。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明·洪应明《菜根谭》
要求: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