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都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B. 戴望舒,现代诗人,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因《雨巷》的发表轰动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之一。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老人吃惊地看着眼前的人,问道:“先生能否告知家父是何人,贵乡在何处?”
B. 大作已读过,构思精巧堪称佳作,个别瑕疵已代为雅正,还请日后多多赐稿。
C. 评委会的委员们,都是各界泰斗,以我之不才,忝列其中,实在倍感荣幸。
D. 就要毕业了,你送我的这张照片,我一定惠存。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看看你有多大变化。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晚饭后,他漫不经心地沿着校园右边的菜地踱着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B. 将“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终不能入”,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摸索一番,自会明白。
C.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描写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语言简炼,对人物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
D.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若故步自封,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③欲因此时降武 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做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两次提到《水浒传》,有什么作用?
【3】结合第⑤内容,说说写作中如何真正用好简笔与繁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于言情者,正在于写景”,《登高》中展现出深远的宇宙,无尽的时间,难以洞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自己喜好修饰并习以为常,“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改变内心追求的坚定志向。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的淋漓尽致。
(2)曹操在《短歌行》中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的诗句是“____,___”。
(3)《赤壁赋》中,写出苏轼乘船时如脱离世俗,长出翅膀,飘飘欲仙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上阙末尾发出了惊天一问:“______,_______?”显示了革命伟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2)清人王夫人在论《诗经·采薇》末章“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从《诗经·氓_》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 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 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 《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一幕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通过描写众宾客听到荆轲高吟后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同仇敌忾的气势。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
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
【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惊”字道出了客子的感受,接着用“笳鼓喧喧汉将营”来描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重的战争气氛。
B.颔联描写严冬暮色之景,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空中高高飘扬的旌旗,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雄壮奇丽的景象。
C.尾联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班超投笔从戎,一是终军请缨,言简意丰,使情感表达丰富并且含蓄蕴藉,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D.这首诗歌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刻画了山川形胜。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2】《唐贤三昧集笺注》言此诗“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本诗是如何体现雄浑的气格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下列选项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③若入前为寿 寿:敬酒,祝人长寿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 分:区别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北,是指黄河以北地区,在古代“河”一般是指黄河,“江”一般就是长江。
B.东向,古代座次尊卑有别,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从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实力悬殊,项羽自高自大。
C.擢,和拔、陟、升、迁等都是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
D.弑,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与之相似的“戕”特指他国之臣杀害本国君主。
【4】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拨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茫茫人海,总有人会给世界带来长叹、带来愤慨,也总有人让世界温暖着、美好着。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表彰大会上增加了第十一个表彰对象。
【特别致敬】抗疫英雄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感动中国》把这一年的特别致敬,献给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们。此外,要致敬的还包括14亿人当中的你我他,我们应该为自己点赞,因为每个人都了不起!
读了以上文字,你对节目中“特别致敬”的做法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