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西部山区外出打工的壮年人数在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严峻,有些孩子甚至整日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B. 某省全面启动了自然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退耕还林,长此以往,该省的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C. 刘强同学能做到这样宽宏大量、犯而不校,在崇尚个性化、自由化的今天,实在是太难得了!
D. 我太惊讶了,小朋友们用心做出的手工品,气象万千,绝不雷同,简直让大家瞠目结舌。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进一步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
B.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C.十岁小孩手持小刀扬言要与打伤爷爷工商所长决斗,这难道不能不说是“官民对立”的社会情绪的又一表现吗?
D.雾霾天气极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雾天中的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是诱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发作的主要因素。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在这次“希望之星”中学生绘画比赛中,一幅名为“扬帆”的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构思获得一等奖。
B. 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C. 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在一次追捕犯罪分子的行动中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D. 这种作文形式给学生以极大地展示个性的空间,但是有些学生没有仔细研究题目和写作要求,信马由缰,任意为文,结果导致失误。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持千金之资币物 D. 太子丹恐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
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弘扬与完善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C.儒家认为,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因此设计时依仿自然,重视形而上的天道而轻视人道。
D.封建礼教中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观念,在当今时代要予以扬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礼仪,如姚鼐称朱孝纯为“子颍”。
C.我们要全面分析研究传统礼乐文化,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D.传统礼乐文化只要适应现代生活,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现代社会复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人见面、告别时要“三请三辞”,这些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B.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
C.史学大师钱穆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文化之心。中国文化之心就是‘礼’。”
D.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由周代的缁布冠、皮弁、雀弁改为冠巾、帽子、幞头。
【4】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要让一个人担负重大使命,一定会让这个人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写出了自己四处飘零、老病孤愁的凄凉人生境遇。
8、“ ,蓝田日暖玉生烟。”营造了美丽朦胧的意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木与金可以通过一定的改造改变原来的形态,以此来说明学习能够改变人、塑造人。
(2)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从师的目的是学道,向谁学习和对方的年龄大小无关。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典故表达诗人恍如隔世、人事全非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借“水”这一意象抒发情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_______”句慨叹世事如水一去不返;杜甫《登高》“_______”句以汹涌奔腾的江水渲染大气磅礴的悲壮情怀;苏轼《赤壁赋》“_______”句以长江水反衬人生短促无常;李煜《虞美人》“_______”句,化抽象为具体,将蕴蓄的悲愁曲折倾泻。
(2)颂扬英杰、渴望贤才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句颂扬同学少年劈波斩浪的豪迈之气,以此回答“谁主沉浮”的历史之问;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句,以月喻贤才,用问句凸显渴慕之情。
1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
B.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后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闲”字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C.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D.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人垂泪,反映出自己的凄凉心境,词情感人。
【2】灯烛是照亮诗词情感意蕴的经典意象。请阅读下面关于灯烛意象的诗句,分类整理并说明理由。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韩翊《赠李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李商隐《无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
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叹息而去笃导俭入渔阳出塞。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妄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及党禁解,俭乃还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
时夏馥闻张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形,入山中,隐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馥弟静载缣帛追求饷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载祸相饷乎!”党禁未解而卒。
汉灵帝熹平五年闰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曰:“夫党人者,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谋反大逆尚蒙赦宥,党人何罪,独不开恕乎?所以灾异屡见,水旱荐臻,皆由于斯。宜加沛宥,以副天心。”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悉免官禁锢,爰及五属。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党锢之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叹息而去/
B.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叹息而去/
C.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叹息而去/
D.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叹息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文中指古代的一种流刑,即流放有罪的人到边远地区。
B.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士死曰卒,大夫死曰不禄。
C.闰月,历法置闰方式的一种。即阴阳历逢闰年所加的1个月。
D.赦,中国古代指免除或减轻犯人的罪责和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指控当时的豪杰和有良好品行的儒家学者为党人,并趁机陷害和自己有嫌隙的人,即使和自己有极小怨恨的人,他们也不放过。
B.张俭在逃亡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孔氏一门因藏匿张俭而获罪,孔氏兄弟和他们的母亲都争相揽罪,郡县官府不能做出裁决。
C.曹鸾上书一事使党人再一次陷入艰难的处境,皇上下诏命令各州郡重新清查党人,与党人相关的做官的人员,都被免除官职,禁锢起来。
D.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他认为水灾旱灾之所以接连发生,就是因为皇帝倒行逆施,禁锢党人。皇帝受到小人的挑拨,下令处死了曹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2)夫党人者,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
【5】夏馥是如何看待张俭逃亡的经历的?面对宦官的迫害他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它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远大,让人抚今追昔,胸怀天下。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这些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着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华美学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无论从电视文艺、还是用电影艺术、戏剧艺术的视角来打量融合创新的《典籍里的中国》,它都彰显出1+1+1>3的复合魅力。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汩汩流淌着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
学校将举办以“文化经典·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