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经典名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讲述了“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鲁智深。
B.现代作家鲁迅在《孔乙已》中,塑造了一个迂腐、穷酸的读书人形象,其结局令人唏噓感慨。
C.《三国演义》中,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舌战群儒等故事中都有诸葛亮的身影。
D.明代吴承恩所创作的《西游记》是--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取材于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
2、下列各句划线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汝岂得自由
B. 可怜体无比 念与世间辞
C. 共事两三年 本自无教训
D.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叶叶相交通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多年来,诸如“金光大道”、“我们走在大路上”、“高大的”、“雄伟的”、“宽阔的”、“全新的”……这类大词一直很流行。
①唯有如此,才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形象。
②这些词代表的是对国家形象的想象、象征。
③在我看来,它们更是那些大词的具体化、符号化、空间化、物质化。
④后来,这些大词就不仅仅是文学性的想象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世界本身。
⑤许多人说到今天中国城市千篇一律的同质化,都说它们是马赛克、瓷砖、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同质化。
⑥转眼之间,一条条“金光大道”、一座座高大、雄伟、宽阔、光芒万丈的城市在中国拔地而起,黑暗望风而逃。
A.④⑥③①②⑤ B.②①⑥③④⑤ C.④②①⑥⑤③ D.②①④⑥⑤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和提出“三美”说的闻一多,都是新月派诗人。
B. 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明传奇《牡丹亭》的作者是冯梦龙。
C.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种种不幸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D. 《守财奴》选自《欧也妮•葛朗台》,作者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国家或许应该识相地放下身段。
B. 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就住房、医疗和反腐败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充分体现了委员日益增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强烈的主人公责任感。
C. 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D. 村中的鼓楼曾两度被大火烧毁,自1982年重建后已然老态龙钟。而这里,早已不再是侗族村民唱歌、对歌的所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既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科学结论。但是,从猿向人的转化又不是一个纯粹生物进化的过程。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则是社会的生产劳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根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研究,人的形成有一个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的作用。首先,劳动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来到地面生活的古猿,“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并且开始直立行走。但前后肢的发展还不完善,直立行走的步态也不稳健。只是在古猿“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的长期锻炼中,才完成了手脚的彻底分工,并促进了手脚的专门化发展。
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对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古猿的视野,为附着于头上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和发音器官(喉管、口腔)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使大脑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急剧增加,从而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解放了猿的前肢,使前肢从撑持身子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获食和御敌的活动,从而使古猿生存的能力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古猿经常用前肢把握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各种取食和御敌的活动,这就使前肢日益灵活并精巧,“而这样获得的较大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从而使猿的前肢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手。所以恩格斯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所以恩格斯称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彻底分工,“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把类人猿的发音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发音器官,并创造了语言。随着原始劳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而直立行走又为发音器官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导致了语言的出现。
再次,劳动把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改造成为人的大脑和感官器官,形成了人的心理感知及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了人们所特有的思维意识。由于劳动和语言的推动,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的头脑也日益发达,容量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直立行走和猿脑变成人脑,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感觉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随着人脑和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人不仅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较之猿类更加丰富的感性印象,而且能够借助语言把这些感性印象概括起来和巩固下来,从而使人的意识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能够借助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人,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就这样,“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猴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正因为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摘编自《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
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摘编自《劳动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达尔文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的进化论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是矛盾的。
B.直立行走扩大了古猿的视野,手脚分工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及其能力的发展。
C.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
D.根据教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要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中,作者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话是为了论证劳动在古猿进化成人类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其次”“再次”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论述的条理性,更体现了论述的逻辑性。
C.材料一中,“从‘类人猿’到‘正在形成中的人’再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是为了论证人的生物进化过程。
D.材料二用三大特征论证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的体质形态、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和语言都是在社会劳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劳动是影响猴脑进化成人脑的唯一推动力 。
B.为了更好地协调狩猎过程中的活动,类人猿之间可能出现了非说不可的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C.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热爱劳动。
D.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孔子的成长历程看,劳动对促进人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这句话的含意。
【5】我国新时代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描写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政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8、背诵《记念刘和珍君》,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真的猛士”的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诗经·氓》中用桑叶枯黄飘落比喻女子憔悴、衰老被弃的名句是:____ ,___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国君荒唐、不体察民心的两句是:____ ,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世人只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_______”一句写不仅贱用宝物,还到处丢弃,极显秦之“奢侈”。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_____, 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①,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①田田:连绵不断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汉乐府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指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作品还有《陌上桑》等。
B. 全诗共七句,可分两层,前三句为第一层,后四句为第二层,句句押韵,音律回旋反复,格调清新明快。
C. 前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下,鱼儿欢快嬉戏,自由自在,文风恣肆。
D. 后四句按空间顺序,“东”“西”“南”“北”依次排列,不厌其烦地写鱼儿的嬉戏,间接表现人的欢乐。
【2】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特有的风俗画,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13、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各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
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D.善刀而藏之 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B.进乎技矣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D.官知止而神欲行 提刀而立
【3】对下面两句话的翻译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见全牛也。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B.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C.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
D.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
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诗意化地展现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艺术。
B.第二段写文惠君的赞叹与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精湛,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C.第三段中,庖丁以自己解牛的经历、感悟、表现等诠释了自己对“道”的追求。
D.末段表明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
【5】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本原因是他“所好者道也”。解牛时,他能够“①______”、“②_____”地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而当他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他又能够以“③_____”的态度与“④_____”的动作去谨慎面对、细心处理,不鲁莽、草率地对待。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余秋雨说:苏东坡与黄州“进行了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因为一场对话,所以有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徐志摩回忆康桥说:只有在那里,“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因为一场邂逅,才有了清新隽永的《再别康桥》。钱钟书对杨绛说:“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因为一场相遇,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些重要的对话或相遇,或是与人,或是与事,或是与物……
请以“与 对话(或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