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2、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权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4、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白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7、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半殖民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8、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9、谈到电视的发明使用和影响:有学者认为,它导致了第二次重大信息革命,因为电视和出版物不同,它以动代替静,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化代替概念化;它能把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传播到亿万人中去。该学者意在强调
A.电视成为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工具
B.世界各地不受阻隔地同时收看到同一电视节目
C.电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D.作为互动媒体的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0、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11、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
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2、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3、孙中山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步入工业化后暴露出严重弊端一一社会贫富悬殊导致的两极分化。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他主张进行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文学革命
D.社会革命
14、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A.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15、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A.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权威客观
C.《王安石传》为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16、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确立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1762年清政府在西域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管辖
D.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
17、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18、《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9、如表为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节选),据如表可知( )
发行年份 | 乾道四年 (1168年) | 乾道七年 (1171年) | 淳熙十一年 (1184年) | 嘉定二年 (1209年) | 嘉熙四年 (1240年) |
发行额 | 1000万 | 1800万 | 2323万 | 11263万 | 50000万 |
流通期限 | 3年 | 6年 | 9年 | 22年 | 无 |
A.金属货币被纸币所取代
B.纸币流通造成通货膨胀
C.政府行为影响会子信用
D.纸币发行利于经济稳定
20、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②“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④“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 ……,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21、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
A.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
C.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
22、拿破仑执政时期不准任何团体享有特权,所有国民得到平等对待,给所有孩童提供受教育机会,所有职务都要公开选才,支持宗教信仰自由等。由此可知拿破仑( )
A.打着民主旗号维护独裁统治
B.较好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支持在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国
D.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支持
23、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迈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成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24、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25、主要活动【知识点114】
(1)创办____: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
____、____、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____、开平煤矿、
____
(3)创办近代____: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26、结局:1895年甲午____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点115】
27、洋务运动(____—1895年)
28、特点【知识点149】
(1)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2)发展主要集中在____方面,重工业薄弱
(3)____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4)传统的____仍占绝对优势
(5)发展时间短暂,昙花一现。
29、日本侵华日军侵华罪行
①在军事侵略过程中:烧杀抢掠;蹂躏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____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②在占领区进行残暴统治:实行____政策,利用汉奸,扶持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实行____,进行经济掠夺;推行____
30、大众传媒的发展【知识点155】
(1)报刊业:维新派(《____》《国闻报》)、革命派(《____》)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电影:____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31、评价【知识点144】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____运动,动摇了____的统治地位。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____的关心,为____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____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____、____倾向;前期没有同____相结合。
32、下图为1930年某公司同事的合影。该图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总体特点是( )
A.受了西方服饰的影响 B.遭遇保守势力的阻碍
C.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 D.中西相容,渐进变革
33、功绩:基本上推翻了__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____的侵略势力。【知识点172】
34、兴起【知识点142】
(1)____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1916年底,____就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____、____等。
(4)《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成为主要活动基地。
35、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谈谈你对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36、东北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它何时成为工业基地?当时取得了哪些工业成就。
3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后周)周世宗即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官员敲诈和贪污风气盛行,他严惩失职误事、贪污重敛的官吏,严明赏罚,编订《大周刑统》,颁行全国,还屡次下诏求谏求贤,网罗人才。他不贪恋奢华之物,严厉禁止朝廷官员大肆铺张浪费。世宗“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经常亲自到各州县视察民情,考察农业生产状况,大规模河道整治,兴修水利,疏通运河。世宗整顿禁军,下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且减冗食之费焉”,根据“先易后难”的方针,向西夺取后蜀4州,向南攻占南唐江北14州,北伐辽、汉,连克三州三关。由于英年早逝,世宗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旧五代史》对他的评价“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周世宗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世宗改革的影响。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整体化”或者“一体化”较为准确地勾画了世界历史大潮的一般流向。世界历史进程还有一个由整体到分散的碎裂化过程。如果把世界历史纳入全球整体的宏观视野,我们就会看到,人类历史是在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他们之间互相制约平衡、交错互动,使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动态性、曲折性、周期性和阶段性。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