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云南保山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忧,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 五鼓,即拂晓时分。古人把黄昏至拂晓为五个更(鼓)次,每更相隔两小时。

    C. 耕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

    D. 缙绅,原意为将笏插在束腰的大带上。用于对古代的官员或有钱的人的称呼。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 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 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股东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的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艺张扬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深入认识个人、家庭和整个民族命运________,通过有艺术感染力、思想穿透力的作品发出________的声音,________振奋人心、团结奋进的力量。

    A. 同甘共苦   振聋发聩   激发

    B. 休戚与共   振聋发聩   传递

    C. 同甘共苦   震耳欲聋   传递

    D. 休戚与共   震耳欲聋   激发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现实主义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地回到任何年代,但是内在一定要有让自己感动、震撼和心痛过的东西。

    ②电子支付的便捷与风险休戚相关,条码支付规范后,用户支付亦然便捷,而且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③网络小说省略了出版周期,但也取消了批评家、文学史家使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对此,大家莫衷一是

    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她正迈着更为成熟、稳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⑤古代先贤厚重质朴的著作、佶屈聱牙的词句,让人们难以将其与热烈丰沛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都市人越来越向往小桥流水、瓜田李下、自由恬淡的生活状态。

    A. ①②⑥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 5、王国维是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提出做学问“三境界”归纳正确的是:( )

    A.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辛弃疾《蝶恋花》。

    B.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又名《蝶恋花》)。

    C.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晏殊《青玉案·元夕》。

    D. 第一境界: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宋·秦观《满庭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逻辑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一个故事只有一个核心主人公,主人公往哪儿走,故事就说到哪儿,然后带出新的人物——在当下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写作时不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东坡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我们就更加需要“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彰显当代价值,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担当。

    (摘编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剧当有史诗胸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诗是表现人类客观生活和主观心灵的庄严的文学体裁,历史剧达不到史诗的高度是因为创作者缺乏史诗的胸怀。

    B. 创作历史剧要正确认知历史,这需要创作者厘清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原因,挖掘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

    C. 要避免当前历史剧创作中出现雷人剧情、同质化等问题,关键在于创作者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知。

    D. 在当今的变革时代,文化多元,写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史诗胸怀,有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价值的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了创作历史剧应具有史诗胸怀的观点,然后从史诗胸怀的建立和有效传达两个方面来阐述。

    B. 文中以伏尔泰《中国孤儿》与一些历史剧的对比,是为了论述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认知。

    C. 文中提到历史剧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论证了文艺创作要遵循文学和美学创作规律。

    D. 义章举传统戏曲的例子说明创作要根据审美需求变化,引用苏轼的话说明创作要灵活自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优秀的历史剧有助于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可以让人们体味、思考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因比受到大众喜爱。

    B. 历史上出现程婴献子的行为是因为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C. 创作好的历史剧,需要创作者大量阅读和思考一手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

    D. 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不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根据语境,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绿水青山,固然少不了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①____”的佳木清泉,更寄寓着古今诗人们的万般情思。王羲之与友雅集兰亭,发现“此地有②___,③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此间畅叙幽情。杜甫独登高台,望“④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悲情汹涌。白居易江边送客,枫叶荻花,别情满怀,“醉不成欢惨将别,⑤__”。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面对“⑥__,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无边秋景则引发了慷慨情怀。毛泽东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⑦__,⑧__”,激荡似火豪情。青山绿水,不仅是自然山水的画卷,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地。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文末写出了作者与客人谈话结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耸入云霄,而“_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士人以仁为己任,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因此《论语·泰伯》中曾子对士人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开篇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然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战地气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韩愈《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却以“________________”为理由耻学于师。

    (2)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溪水蜿蜒曲折,水流时隐时现的情景。

    (3)边塞诗词中常有对军中号角的描写,比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________”,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男子婚后的行为让女主人公清醒认识到:当年的“________”,男子已违背:“_________”的婚姻愿景,也只能让自己心生怨恨。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再次佐证了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择师标准的观点。

    (3)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行猎后“____________”,不以年老为意,还有了“________”,到西北边疆杀敌报国的期盼。

  • 12、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陆游《书愤》)

    (2)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吾师道也,________。(韩愈《师说》)

    (5)香雾云鬟湿,_____。(杜甫《月夜》)

    (6)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7)施而不奢,_________。(颜之推《颜氏家训》)

    (8)苟日新,_________,又日新。(《大学》)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  日

    陈与义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中,诗人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文举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公 属:托付。

    B. 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 察官,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 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 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 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B.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C.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D.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第,指考核、科举、考绩成绩优异,这里是指萧燧科举“进士及第”。

    B. 秋试,指科举时代地方为选拔举人所进行的考试。由于秋季举行﹐故称秋试。

    C. 轮对,又称“轮当面对”,宋代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

    D. 持节,拿着旄节。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它代表着官员的高贵。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 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 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岁的儿子在街头玩耍失踪后,彭先生一家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他们以泪洗面,放弃工作,四处奔波,走上了专职寻子路。在许多拐卖的儿童被人为致残来乞讨牟利的现象曝光后,许多人呼吁拐卖儿童应判死罪,同时也有人对此反对。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