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黑龙江大庆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

    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顾城《规避》)

    D.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直夜溃围

    A.项王乃复引兵而

    B.泊沙洲

    C.良庖更刀

    D.歌夜弦,为秦宫人

  •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经》久已失传,故常用“五经”之说。

    B.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C.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见梁惠王》在语言形式上,讲究章法,善于铺排,具有雄辩滔滔的气势。

    D.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 4、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民族危难之际,主人公郭将军和他的战友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回肠荡气的动人战歌,像这样的小说永远不会过时。

    ②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学们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将小说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③随着体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潮流之一,体育产业也开始风起云涌;据专家预测,在体育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体育运动产品未来五年将强劲增长26%至42%。

    ④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10月1日晚间发生一起空前绝后的枪击案,事件造成59死527伤,64岁的枪手史蒂芬在警察进入他酒店房间之前开枪自杀。

    ⑤看到同桌在这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不仅不赞一词,还造谣说同桌考试作弊,这是典型的嫉妒心作怪,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⑥国庆期间,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的“七一农业生态园”正式开园,看到如织的游人,十九大代表、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高兴得合不拢嘴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⑤⑥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 ,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 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 ;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 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 ,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 ,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 “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 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的作用。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背叛炊烟”的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其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作者交代陈涉的身份时,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4)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展现了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离骚》)

    (2)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逍遥游》)

    (3)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蜀道难》)

    (4)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师说》)

    (6)独夫之心,__________。(《阿房宫赋》)

    (7)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锦瑟》)

    (8)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宋荣子这种摒弃名利的人,是不会被毁誉所左右的。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美好理想,纵死不悔的忠贞情怀。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____________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树木皆白的景色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用“_____”这个貌似不确定实则坚定的语句,回应了弟子子贡关于哪一个字可以终身践行的提问。

    (2)《<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与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如出一辙。

    (3)《李凭箜篌引》中,作者以形写声,赋予乐声以视觉效果的一句是:“_____”。

    (4)《临安春雨初霁》中,作者以明媚春光作背景,反衬自己落寞情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游人此时心胸开阔、舒畅,因而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面上随波漂荡。

    3)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点明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写大敌当前,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诚恳自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否定秦国出兵的合理性,并借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的句子是: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更长门句: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而被废幽居长门宫,司马相如曾为之作《长门赋》。②指汉将李陵。

    1上片起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有什么作用?

    2下片“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一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湿,请营一阁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音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B.宫中湿   卑:地势低下

    C.来请,糜费良多   遂:顺遂,这里指同意

    D.己以顺人   节:节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也   为其无道,天命陛下代之

    B.为徇私欲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恕乎

    C.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请至于再三

    D.请营一阁居之   每节己顺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与奢侈无关,主要是因为他滥施刑罚,并针对于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1)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在《不小心睡着了的光阴》一文中写道:在成长的途中,你偶尔打一个盹儿,或只想眯缝一会儿,可是就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情。

    也许类似的情况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