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A.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B.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C.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原毁》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非人之所能为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磬置于水中,虽然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译: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得名的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郦道元的看法;几乎和我一样,而且说得不详细。
D.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凭借。
4、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多于在庾之粟粒 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B.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C.故不我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惟兄嫂是依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惟兄嫂是依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B.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D.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B.文章通过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例证与引证并举,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D.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朝、五代十国以及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和实践的理性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阁夜》中既写杜甫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又写深夜美景的壮丽,表现出杜甫悲壮深沉的情怀的诗句是“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借对女娲补天神话的妙用来渲染音乐强大魅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邦彦《苏幕遮》中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故作疑问的语气写出了楼阁之间通道的奇丽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剑阁地势易守难攻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书愤》中写自己理想落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自己客居京华彻夜难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愁绪手法多变,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无尽的流水写亡国之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鸟鸣来抒发内心忧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说自己和亡妻天人永隔,即使梦见,亦同陌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4)温庭筠在《菩萨蛮》中写女子晨起秀发半遮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辛弃疾在《青玉安•元夕》中写女子盛装过元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5)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中揭露官员扰民频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认为立国有天险更须有良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6)周邦彦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写荷花亭亭净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写秋叶流丹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7)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与“城春草木深”意境相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金陵破败之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8)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乐声清脆悦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洞庭湖浩荡辽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达到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古人开辟出蜀道的壮烈。
(3)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那痴情女子“忧”时就“____________”,而“喜”时就“____________”,悲喜形于色,率真直露,毫不掩饰。
1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大芝、寒蝉等生物生命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欢鱼跃的晴朗之景。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传统节日村中热闹景象和淳朴民风。
12、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赴官秦中二首① (其一)
袁枚
十年辞阙竟重还,一檄文书又赴官。
双履凫飞②朝汉远,五羊皮③少入秦难。
歌声旧爱伊凉④听,山色新添华岳看。
传说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
[注]①袁枚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外放知县,后辞官定居随园。因家中拮据,乾隆十七年再次出山,被分发陕西候补官缺。此诗即作于赴官陕西的途中。②凫飞:汉王乔典故,传说王乔有仙术,每月初一、十五乘双凫朝见皇帝。③五羊皮:春秋楚人百里奚为虞大夫,虞亡,为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赎他,用为相。④伊凉: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竟”和“又”二字表现了作者因生活所迫而复出为官的深深无奈。
B.颔联运用的两个典故准确贴切,符合诗人赴官实际,突出路途的遥远艰难。
C.诗人听说关中名胜古迹众多,真心劝告有志的男子一定要到长安游历赏玩。
D.本诗在叙述方式上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相近,都用诗人自述的形式。
【2】诗歌颈联描述了诗人赴官途中的所见所闻,请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14、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并且《论语》和《孟子》中的一些篇章中都对此事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1970年4月24日,一曲《东方红》奏响浩瀚宇宙,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九天揽月”“手可摘星”古老梦想实现的第一步。
(3)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叫“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有肆虐人间的疫情,也有从未停下脚步的科技腾飞,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感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质量,也沉浸在人文光辉带来的优雅和厚重里。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你认为引领人类前行的星辰大海中,“科技”更重要,还是“人文”更重要。从航天工作者、人文学者、历史学家、教育家、高三考生等身份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关注当下,谈一谈感受。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