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诗歌语言审美教学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解读不作定论,允许见仁见智;二是想象要有理有据,防止无中生有。
②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长进,即便有人在旁边耳提面命,恐怕也无济于事。
③在2016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以总比分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登奥运之巅,真是大快人心。
④多亏您和乡亲们的鼎力相助,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了我家孙女极大帮助,她才顺利读完大学。
⑤本赛季,可以和湖人分庭抗礼的球队达到了5支,其中包括凯尔特人、魔术、马刺等等。
⑥离高考只剩几个月时间了,高三学子们迎来了复习备考的关键时候,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同学们宵衣旰食,卯足了劲儿,向终点发起冲刺。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欣赏写景美文的同时,我们很快联想到咏物佳作。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物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人,其他一切① 可以统统称作物,② 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有些“物”可总称事物,而某一件又不能等同于事物。③ 写人的一部分,如手、脚、衣、饰,到底属于“写人”还是“咏物”?看起来很复杂。④ ,细分是不必要的,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学问,⑤ 从审美出发,于描写对象、方法上大致划分,⑥ 赏析,能够意会即可。
A. 也许 虽然 假使 然而 只须 惠于
B. 抑或 不过 如果 本来 只有 利于
C. 或许 但是 倘若 其实 只要 便于
D. 大抵 可是 若要 但是 无论 利于
3、下列句子表达合宜且得体的一项是( )
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顾问一下你们在面对医患矛盾时是如何化解矛盾的措施。”——某报记者小王采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李院长。
B.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专业背包客带您在田园里与自我心灵对话。——某旅行社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装行程以显其行游精神。
C.“不要两三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脸红脖子粗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的观点。
D.“好吧,既然诸位如此热情,那么老朽就不客气坐主宾位了。”——某工会在重阳节时为退休干部举行茶话会,75 岁退休的老领导如此说。
4、下列语段中存在两类人,为他们命名最合理的一项是( )
据数据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平均年龄为23岁,美国用户的平均年龄为30岁。考虑到美国在网络领域较中国更为领先,可以说,无论中美,都有整整一代人在儿童期间开始玩游戏,并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了这一习惯。而与此对照,两国在40岁以上的人大多成年以后才熟悉游戏,而其中也有人对游戏持批评态度。
A. 游戏用户 游戏非用户
B. 游戏玩家 游戏非玩家
C. 游戏大神 游戏菜鸟
D. 游戏土著 游戏移民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校庆时来校校友人数远超预期,使组织校庆的学校领导人满为患,苦不堪言。
②阴丽华使光武帝成为明君,褒姒使周幽王亡国,不可方物的美人不一定是祸水,也不一定是福音。
③张家界的山各有形状,或像剑,或像书,或像门……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④中国人司空见惯了安全的环境,不能感觉到生活的和平美好,直到听到叙利亚人对我们生活的羡慕赞美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⑤有的人只要做出了小小成绩,就白日衣绣,生恐别人不知道,而不知这恰是精神匮乏的表现。
⑥光天化日之下,这帮流氓竟敢在大街上上下其手,公然调戏妇女,真是猖狂至极。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的根本生命力,它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品质,诠释着城市的特色。习书记一再强调,“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间。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和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城市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城市文脉的传承。
城市文脉的传承能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铭记城市历史记忆的精神标识,它彰显着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与生命之魂。如果说,一座城市的风貌往往蕴藏在一棵古树、一幢老宅之中,那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则是城市的神韵所在。这些风貌神韵记录了市民的生活,演绎着城市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犹如一条丰美的河流滋润过无数市民的心回,成为城市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名片。所以当前的城市建设不应仅仅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它更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满足人们的历史认同感与归属感。相比于保护好历史街巷、文物建筑,传承好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样重要。事实上,也只有既留形又留神的,既见物又见生活,才能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文脉的传承也为重塑城市特色提供了新的契机。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特色的核心与灵魂,凝练了一个城市的精神与灵魂,引领着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历着更新的考验:人们一方面渴望创新和发展,不断拆除或改造那些历史建筑和遗迹,建造越来越多的连镇超市和国际购物中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受传统文化消逝带来的遗憾,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发展僵局。这构成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悖论,也是城市更新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城市建设要从历史文化脉络的视野中挖掘出现代城市的特色,将城市文脉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就应以现代设计手法呼应地方特色,就是要贯彻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原则,尊重、把握、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民居、传统街道、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加以保护和发展,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塑造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城市特色。目前,有很多城市通过捕捉历史的基因重塑了城市特色:威尼斯园历史文化符号的完整性而打造了文化品牌,西安用古城朔风造就最优雅的城市,南京凭历史文化积淀展现古令交融、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这成为新一轮特色城市建设的时尚引领。
文脉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与内核,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宝库。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征程中,如何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何重塑城市的文化魅力,实现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对城市建设而言是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课题。
(摘编自常晶《传承文脉 守护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城市生命力的基础,城市文脉对城市的价值品质和城市的特色有影响。
B.城市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在城市的古树、老屋、文化习俗中被演绎。
C.满足人们的历史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D.如何传承城市文脉,实现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闸释了“城市文脉”的概念,并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从城市的风貌和神韵两个方面,论述了传承城市文脉能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观点。
C.三四段用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等方式论证了传承城市文脉与重塑城市特色之间的关系。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让人记住乡愁、重塑城市特色两方面论述城市文脉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丽江是云南著名的两座旅游城市,但两座城市的价值品质、城市特色因城市文脉不同而各有魅力。
B.人们必须承受传统文化消逝带来的遗憾,接受城市陷人“千城一面”的状况,成为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悖论。
C.西安、南京等城市的成功,证明捕捉住历史的基因就能重塑城市特色,成为新一轮特色城市建设的引领。
D.如果能在城市建设时首先做好城市文脉的传承,就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加速推进城市化征程。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2)_______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3)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岁暮阴阳催短景, 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5)所以游目骋怀, 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应做到“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富壮词以寄之》中 “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人。
9、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乐遇•京口北固亭怀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三句)
(1)仰之弥高,__________,瞻之在前,____________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5)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之景,被后人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往往能起到绝佳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由琵琶声想到了珠玉之声。
(3)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歌第二句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归谓其妻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共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旦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B. 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C. 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D. 天后重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
B. “父忧”是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C. “食邑”秦汉以前以采邑为食禄,唐宋时作为一种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 “谥”是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灵”,同情的如“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 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 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 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
(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底,《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出本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包括“硬核”、“区块链”、“柠檬精”、“断舍离”、“文明互鉴”、“我太难了”、“霸凌主义”、“XX千万条,XX第一条”等八个流行语。
看到上面八个流行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流行语为基础确定立意,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