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黑龙江哈尔滨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

    B.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国军事。

  •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强迫

    仁之也     端:萌芽或发端

    B.无是,也     馁:空虚

    未有仁而其亲者也     遗:遗弃

    C.其横逆是也   由:遵循

    邻国之民不   加:更加

    D.之于民而受之     暴:显

    天子位焉     践:登上,承袭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被撞倒时他并不清醒,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     感觉到腿部有些疼痛,没想到竟骨折了。

    (2)随着上车的人流,他也     跟着上了车,等车开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方向不对。

    (3)缠绵的音乐有一种独到的意境,产生     的美感,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到幸福就在眼前。

    A.迷迷糊糊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B.隐隐约约  朦朦胧胧  迷迷糊糊

    C.隐隐约约  迷迷糊糊  朦朦胧胧

    D.朦朦胧胧  迷迷糊糊  隐隐约约

  •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岁在癸丑: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指永和九年。

  •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击木而召之

    C.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D.既然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由游览褒禅山生发人生感慨,其中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但在不同诗歌里却蕴含不同情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_______”一句勾起了作者故国思恋,辛弃疾《青玉案》中的“ _______”一句描写出元宵之夜火树银花的灿烂景象。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是无形的诗,诗是无形的酒。古代的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白居易在《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与友人分别的凄凉气氛.

    (2)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屈原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看不到出路时发出痛苦的浩叹和无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统治阶级往往穷奢极欲追求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统治者如果不知以秦朝为戒,将要重蹈覆辙。

  •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国家灭亡的内外原因。

    (2)杜甫《登高》中从时空的角度集中写出诗人悲凉处境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写临别之际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诗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而这首南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南宋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檄:官府文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羞涩”用语新颖,描绘出黄花经过浓霜摧打后,似乎有些羞羞答答的情态。

    B.“推”字运用夸张手法,凸显路途尘埃之多,形象地表现词人风尘仆仆之状。

    C.时隔十载,旧地重来,物是人非,使得“身名多被儒冠误”的感慨更为深重。

    D.“公莫舞”表明词人不喜歌舞,希望安静饮酒,重叙旧情,写出了重逢之感。

    【2】结尾“万感天涯暮”—句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候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C.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 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根据要求作文。

    “云”这个字被现代人赋予了新的内涵,出现了很多“云概念”,如:云服务、云空间、云搜索、云浏览、云社区、云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分享应用。时下,越来越多的应用正在迁移到“云”上,如: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云盘”存储。实际上,“云”并不新潮,它已经持续了10余年;而今,它还在不断扩展到各个领域。生活正在因“云”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

      请结合以上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以“小议‘云   ’”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