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陨落”“消失”“愿意”“勾当”都是动词。
B.“文博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要在中国找文化投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就到文博来’的市场氛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文博会形成氛围”。
C.“雨后春笋”“感谢生命”“提纲挈领”“非常坚强”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特警力量》的收视率再创新高,是因为它不仅让观众目睹了特警战士的风采,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________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________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________的诗性表达。
A. 渗透 潜移默化 文质浑融 B. 渗漏 潜移默化 文质彬彬
C. 渗透 耳濡目染 文质彬彬 D. 渗漏 耳濡目染 文质浑融
3、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礼部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侍郎相当于尚书的副官。
B.太子宾客,是朝廷设置的太子东宫属官,肩负调教辅佐、侍从护卫、规劝进谏职责。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D.拜揖,两手合抱致敬,弯身报拳行礼,是古时表示恭敬的礼节。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遭受困厄。
B.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厥:于是。
C.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决心努力。
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订
5、(间)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中间,之间)
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一会儿)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隔)
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渐渐)
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中间)
⑥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⑦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⑥⑦
C. ①②⑥⑦
D. ①⑤⑥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要死灭吗
萧红
过了夜,日本宪兵在门外轻轻敲门,走进来的,看样像个中国人,他的长靴染了湿淋的露水,他从口袋取出手巾,摆出泰然的样子坐在炕沿慢慢擦他的靴子,访问就在这时开始:“你家昨夜没有人来过?不要紧,你要说实话。”
赵三①刚起来,意识有点不清,不晓得这是什么事情要发生。于是那个宪兵把手中的帽子用力抖了一下,不是柔和而不在意的态度了:“混蛋!你怎么不知道?等带去你就知道了!”
说了这样话并没带他去。王婆一面在扣衣钮一面抢说:“问的是什么人?昨夜来过几个‘老总’,搜查没有什么就走了!”
那个军官样的把态度完全是对着王婆,用一种亲昵的声音问:“老太太请告诉吧!有赏哩!”
王婆的样子仍是没有改变。那人又说:“我们是捉胡子②,有胡子,乡民也是同样受害,你没见着昨天汽车来到村子宣传'王道'吗?'王道'叫人诚实。老太太说了吧!有赏呢!”
王婆面对着窗子照上来的红日影,她说:“我不知道这回事。”这时那个长靴人用斜眼神侮辱赵三一下。接着他再不说什么,等待答复,终于他什么也没得到答复。
还不到中午,乱坟岗子多了三个死尸,其中一个是女尸。
人们都知道那个女尸,就是在北村一个寡妇家搜出的那个“女学生”。因为这件事情发生,王婆担心她的女儿,她怕是女儿的命运和那个“女学生”一般样。
平儿担了大捆的绿草回来,晒干可以成柴,在院心他把绿草铺平。进屋他不立刻吃饭,透汗的短衫脱在身边,他好像愤怒似的,用力来拍响他多肉的肩头,嘴里长长的吐着呼吸。过了长时间爹爹说:“你们年青人应该有些胆量。这不是叫人死吗?亡国了!麦地不能种了,鸡犬也要死净。”
老头子说话像吵架一般。王婆给平儿缝汗衫上的大口,她感动了,想到亡国,把汗衫缝错了!她把两个袖口完全缝住。赵三为着轻松充血的身子,他向树林那面去散步,那儿有树林。①林梢在青色的天边画出美调的和舒卷着的云一样的弧线。青的天幕在前面直垂下来,曲卷的树梢花边一般地嵌上天幕。田间往日的蝶儿在飞,一切野花还不曾开。小草房一座一座的摊落着,有的窗下残墙在晒阳光,有的也许是被炸弹带走了屋盖。房身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
乡间,日本人的毒手努力毒化农民,就说要恢复“大清国”,要做“忠臣”“孝子”“节妇”;可是另一方面,正相反的势力也增长着。
天一黑下来就有人越墙藏在王婆家中,那个黑胡子的人每夜来,成为王婆的熟人。在王婆家吃夜饭,那人向她说:“你的女儿能干得很,背着步枪爬山爬得快呢!可是……已经……”
平儿蹲在炕下,他吸爹爹的烟袋。轻微的一点妒嫉横过心面。
②四月里晴朗的天空从山脊流照下来,房周围的大树群在正午垂曲的立在太阳下。畅明的天光与人们共同宣誓。
寡妇们和亡家的独身汉在李青山喊过口号之后,完全用膝头曲倒在天光之下。羊的脊背流过天光,桌前的大红蜡烛在壮默的人头前面燃烧。李青山的大个子直立在桌前:“弟兄们!今天是什么日子!知道吗?今天我们去敢死……决定了……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是不是啊?……是不是?……弟兄们?……”
回声先从寡妇们传出:“是呀!千刀万剐也愿意!”
哭声刺心一般痛,哭声方锥一般落进每个人的胸膛。一阵强烈的悲酸掠过低垂的人头,苍苍然蓝天欲坠了!
老赵三立到桌子前面,他不发声,先流泪:“国……国亡了!我……我也……老了!你们还年青,你们去救国吧!我的老骨头再……再也不中用了!我是个老亡国奴,我不会眼见你们把日本旗撕碎,等着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
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大群的人起着号啕!
就这样把一支匣枪装好子弹摆在众人前面。每人走到那支枪口就跪倒下去盟誓:“若是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枪子是有灵有圣有眼睛的啊!”
(有删改)
(注)①赵三:王婆的丈夫、平儿的父亲。②胡子:也叫红胡子,土匪。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日军进村搜查,既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王婆给平儿缝汗衫上的大口,结果把汗衫上的两个袖口完全给缝住了,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她想到亡国时心里的震撼。
C.日军对中国人民的伤害不仅体现在战争上,还体现在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毒化上,如宣传“王道”,说要恢复“大清国”,要做“节妇”。
D.小说通过叙事、写景、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了东北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同时也以点带面,展现了在日军的入侵下中国的现状。
【2】文中两处画线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艺界评价说“小说展现了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东北农民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请结合文本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飞往南海时雄奇阔大的气势。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将士们分食牛肉、高奏军乐的雄壮军容。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用对比手法,道出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遥想往昔,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至死不渝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写鹏的翼之大,能乘羊角风而上青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如写承载房屋大梁的柱子“__________”,房屋突出的钉头“多于在庾之粟粒”,乐器声“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诗人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感叹个体生命之短暂与渺小。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谪居之时,独自借酒消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前者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后者围绕师道展开,针对“_______”不良现象,展开批评。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雨霖铃》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想别后的凄凉,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①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极写在清秋季节,角声回荡。“断”,占尽之意,将角声的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
B.次句描写征人慵懒的姿态,像是在倾听角声。不用“守”而用“倚”字,生动地刻画出征人的懒散之态。
C.“青冢”是指王昭君的墓地。第三句自然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眼下边关安宁。
D.颈联在“无”和“有”的鲜明对比中,体现出以往荒凉无人烟的边关地区,如今因没有战争所以才有外来人到来。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愿?
14、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面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于:被
【2】下面各句中对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伶人是封建时代对演戏的人的称呼,伶官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B.太牢:祭祀时用猪、羊各一头称为太牢。少牢:祭祀时用牛、猪、羊各一头称为少牢。“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五经”之一。《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之所以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是为了交代庄宗以后面临的阻碍之多,阻力之大,说明庄宗继位后必须承担灭梁的任务。
B.庄宗对待“三矢”的态度严肃、郑重,说明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疏忽,因此他能战胜强敌。
C.第三段中连用两个问句所起到作用是:增强语势,同时引起读者思考,并将作者的结论寓含于疑问中。
D.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沉湎于声色犬马当中终将灭国。
【4】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出了几个结论?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我想落到大地上。”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