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关联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括号处,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散文都饱含着诗意,犹如苹果饱含着汁液。汁液流淌,诗意芬芳。散文( )没有一点诗意,( )只能是粗劣地复制生活,( )缺乏灵动性,( )没有感召力。
A.如果 就 既 也
B.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C.即使 也 不但 而且
D.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2、下列句中“易”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 D.行法令,明白易知
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强者天而病者全乎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客逾庖而宴
D.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与例句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明月半墙
B.则告诉不许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急于星火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5、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B.博我以文
C.如会同,端章甫 D.风乎舞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手心朝下
周海亮
这个老女人很怪。
她穿了件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我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我身上没带一块的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班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了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朝下,拇指和食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手心朝下,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只是说,给她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待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
“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为生。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女儿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女儿还告诉她,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习惯,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的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朋友谈性正浓,我却再也听不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女人的“怪”表现在常年把内穿的旧毛衣外穿,只向行人讨要一块钱,接钱时总是手心朝下。
B.第3段中“手心朝下,两指如钳”的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女人的自尊和对女儿深厚的感情。
C.第12段中画线句对老女人转身动作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老女人对“我”的不满之情。
D.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袖起手”“伸出两根手指去捏”“腰弯得很低”等,细腻地展现了老女人的内心世界。
【2】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3】通读小说,你认为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十分精彩,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交错出现的场景,紧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2)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还有局限,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
(3)古人常借酒来抒发情怀,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饮酒作诗,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3)杜甫《阁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引用诸葛亮和公孙述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国事无能为力的伤感,以及自我劝解的慰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描写了自己在读书时听到秋声,起初如微风细雨,忽然波涛汹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泛舟游览赤壁,时至夜半,看到一孤鹤掠舟向西飞去,文中描写此鹤外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轻快敏捷的情景。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论语·卫灵公》中强调“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即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逍遥游》))
(2)臣欲奉诏奔驰,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3)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
(4)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鲁迅)
(5)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13、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午昌市东),自号颖滨遗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D.本诗结构圆合,以“出门游湖”始,以归去“掩屏卧”终。叙述了此次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花之白者尽多,皆有叶色相乱,此则不叶而花,与梅同致。千干万蕊,尽放一时,殊盛事也。
②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众花之开,无不忌雨,而此花尤甚。一树好花,止须一宿微雨,尽皆变色,又觉腐烂可憎,较之无花,更为乏趣。群花开谢以时,谢者既谢,开者犹开,此则一败俱败,半瓣不留。语云:“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为玉兰主人者,常有延伫经年,不得一朝盼望者,讵非香国中绝大恨事?故值此花一开,便宜急急玩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若初开不玩而俟全开,全开不玩而俟盛开,则恐好事未行,而杀风景者至矣。噫!天何仇于玉兰,而往往三岁之中,定有一二岁与之为难哉!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第①段中“殊盛事也”中“盛事”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第②段中作者说“但绝盛之事,有时变为恨事”的原因是 。
【3】文中引用“弄花一年,看花十日”的作用是 。
【4】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玉兰花的主人,为了玉兰花开常常要期盼苦等几年。
B. 迎来了玉兰花开,有时却因为一场大雨不能尽情地欣赏。
C. 玉兰花的主人苦等几年,却等不来一个朝思暮想的知音。
D. 绚烂一时却不能玩赏,这难道不是香花园里的极大憾事?
【5】请简析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创造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峰的壮举。
1975年5月27日,在拍摄9名队员登上峰顶照片时,为保证向全世界完整展示五星红旗,队员罗则宁让国旗挡住自己的脸。
2018年5月14日,年近70岁的夏伯渝成功登上珠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劝登上珠峰,利用我国5G、北斗技术采集相关刚量数据。……
2049年5月27 日,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为共和国百年华诞献礼。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60年6月7日,在拉萨举行的欢迎凯旋队员集会上的致辞。
②1975年6月10日,罗则看到照片后的感想。
③2018年6月9日,“攀登.信念”主题班会上的演讲稿。
④2049年9月30日,“我与祖国河山”栏目记者国庆节专访登山队员。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