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2月,电影《红船:开天辟地》在上海杀青。这部电影主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解放战争的胜利
2、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3、1973年11月,经伊朗等国的共同努力和帮助,我国恢复了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并于1974年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夺得了33金、46银、27铜,位列奖牌榜第三。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 )
A.得益于国内形势的根本性好转
B.彰显了体育大国的实力
C.有利于结束中美长期敌对状态
D.壮大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4、1941年1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演说,要求担任政府工作的共产党员,发扬民主作风。他指出:“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这一要求有利于( )
A.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C.工农民主政权的发展
D.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5、下图是出土的反映东汉上层社会的宴饮画像砖。据此推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图片利于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状况
B.展现富于动感的艺术表现技法
C.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生活丰富多彩
D.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6、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外交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开展了全方位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7、《易传》将“天道”地道”“人道”并列,认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至于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去“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易传》强调人的主观奋斗精神。这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崇尚天人合一
B.倡导自强不息
C.追求家国情怀
D.推崇天下为公
8、观察下图“北宋纸币铜板拓片”:顶部画有一串圆形钱币,数量和票面额度相关中间书“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营,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的字样;下方则是房屋和搬运货物的人像。此图文材料在本质上( )
A.说明了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
B.展示了世俗生活的景象
C.反映了当时商业发展的水平
D.印证了纸币的主导地位
9、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
10、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这一方针的实施( )
A.废除了帝国主义特权
B.服务于改革开放事业
C.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D.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
11、下图分别为《人民画报》1953年、1954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们反映了当时( )
A.展示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形象
B.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新风貌
C.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突破
D.构建增产节约相结合的机制
12、1811年英国年通过的《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835年又把此类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每逢议会讨论政府事务的日子,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材料说明( )
A.责任内阁颠覆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
B.议会制君主制维护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
C.内阁成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核心
D.民众热情拥护着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
13、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
A.规范官员选拔
B.学习明朝制度
C.维护君主专制
D.加强官员管理
14、欧洲启蒙运动期间,除了专业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物理、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的研究外,各种科学仪器和模型出现在许多私人实验室和沙龙中,许多业余爱好者积极收集资料、写作科学论文,科学报告和科学发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这些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
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人类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15、滥用程序是原告或被告利用自己对诉讼手段的了解,不当运用它们损害诉讼相对人利益并为自己牟利的行为。罗马法对滥用程序做了详尽的规定和严厉的制裁。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强调程序与形式
B.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C.追求公平与正义
D.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16、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盾牌钱”制度并逐渐流行,雇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骑士地位提高
B.王权逐渐加强
C.近代军队建立
D.商品经济发展
17、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国有沈阳、青岛等12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这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B.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开放
C.凸显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18、某校高一史学社同学展开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资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A.“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B.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
C.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众的思想启蒙
D.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19、1946年颁布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指出:“各民族之健康为获致和平与安全之基本,须赖个人间与国家间之通力合作。各国间对于促进卫生与控制疾病,进展程度参差,实为共同之危祸。”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
A.提醒各国应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
B.呼吁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保障人类健康
C.提倡讲卫生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D.强调卫生与疾病控制需人类携手共同解决
20、唐朝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按官员职务和职责划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考核结果一般以“善”代“最”,并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由此可推知,唐朝( )
A.统治者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儒家伦理在官员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已建立完善的官员考核体系
D.选官标准呈现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趋势
21、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这体现了
A.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B.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变化
C.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D.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22、19世纪90年代初,欧美各国工业品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 欧洲钢轨价格在1872年至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8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这表明欧美各国( )
A.自由贸易体系走向崩溃
B.工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C.工业经济结构正在调整
D.经济发展过程隐藏危机
2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借助“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开启了当时举步维艰的中日关系;审时度势,通过“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通过“互通有无”促进了与西欧国家官方外交的建立;提供经济援助,“细水长流,稳步前进”拉近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中国( )
A.积极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B.不断丰富多边外交的内涵
C.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24、西汉时期,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盐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诸侯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司农所设盐官取代;各产盐区的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这( )
A.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既定国策
B.强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管控
C.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健全了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
25、危害
(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⑨___________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6、二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方向发展的反映。
27、《__________》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廷堕落为“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8、战国时期________和______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促使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9、根据下列材料信息及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完成上面“儒家思想的发展流变”表格
① 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政治上形成了以⑥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司法上,北宋司马光的《⑦》等史书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史学的观念影响。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代表
(1)法国:雨果的⑥____________。
(2)英国:雪莱的⑦________________和《西风颂》。
(3)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3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为____、____和____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2、黄宗羲:
(1)生平: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2)地位: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著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4)思想:抨击___________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限制___________,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___________本;
33、启蒙运动
(1)背景:________________不断发展。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________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3)内容:①提倡用________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
②批判锋芒直指________________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实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①为________________做了舆论准备;
②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____________。
3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1)表现: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君权观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君主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君主观的认识。
36、谈谈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
37、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与时俱进是自古以来中西方共同的精神财富。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西方各有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请分别指出是哪两场运动,并指出各自对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
(2)16-18世纪,西方思想空前解放,中国也露出思想解放的迹象但未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请指出中西方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相似原因和相似的主张。
(3)近代前期(五四前)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请举例说明。
(4)近代后期(五四后)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思想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请指出这两大理论分别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什么重大问题?并指出两大理论的共同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38、简述启蒙运动的影响。
3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